盧煜明:血漿DNA研究 中大佔世界生物科技一席位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醫生的團隊研究的無創產檢技術,在媽媽的血漿中發現BB的DNA,孕婦不再需要用以抽羊水檢驗BB有沒有唐氏綜合症,此技術全球已廣泛應用。

編按: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醫生9月26日出席團結香港基金主辦的「香港醫療科學成就與未來發展」專家論壇。以下為他的分享內容摘要:

中大醫學院的成就

中大醫學院有30%職員在大學本部做研究,70%以威爾斯親王醫院作為臨床基地。威爾斯親王醫院有兩個研究所,一個是包玉剛爵士癌症中心,一個是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

研究經費主要來自政府。我們研究項目大多與癌症有關,因為癌症是香港第一大殺手。其他研究有與小兒科疾病、骨科,以及Robotic surgery,即機械手臂的手術有關。

中大醫學院早在2005年開始採用機械手臂的手術,至今已做過1700個手術,每年平均有100個手術。機械手臂做手術時,比人類手臂更靈活。

另外中大醫學院有三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包括「轉譯腫瘤學」、「消化疾病研究」以及「藥用植物應用研究」,其中消化疾病研究上,最新發現大腸中有很多微生物,會與身體產生互動。此外,中大醫學院正收集成立資料庫,紀錄病人糞便中的微生物,相信將來會有很大的發展。

母親血漿DNA可作產前診斷

接着介紹我自己的研究,我是病理學醫生,用血漿的DNA作診斷。血漿是血液液體部分,黃色的,沒有細胞。一般孕婦產前檢查是使用羊膜穿刺法,胎兒會有百分之一機會流產,具有一定程度的危險性。我發現母親血漿中胎兒DNA和RNA後,孕婦只需驗血,便可從孕婦血液驗出胎兒性別、Rh血型、乙型地中海貧血症及其他疾病。以此方法檢查胎兒的血型,準確度近100%。此技術全球已廣泛應用,而香港目前有五成孕婦自費檢驗,未來更將在向高危孕婦提供免費檢驗。

中大醫學院團隊在今天生物科技權威雜誌,在全球最成功的研究隊伍中,晉身頭五名。中大發明技術,希望惠及香港人,於是我們成立雅士能基因科技有限公司(Xcelom)。公司設在科技園。在全港無創手術市場裏,我們公司佔了60%。我們發明的血漿DNA診斷服務,原本需要向病人收取費用,公司才能收支平衡,慶幸獲得食物及衛生局支持,醫管局免費提供服務,這服務將來在兒童醫院採用。

中大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盧煜明教授(右一)獲中國臨床腫瘤學會頒發2018年度成就大獎。(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Facebook)
中大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盧煜明教授(右一)獲中國臨床腫瘤學會頒發2018年度成就大獎。(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Facebook)

用血漿DNA判斷癌症

之後我用DNA研究癌症。第一個研究的癌症是鼻咽癌。鼻咽癌在南中國常見,廣東人患鼻咽癌的機會達三十九分之一。

1999年,我研究出一種方法,在病人血漿中尋找與鼻咽癌有密切關係的EB病毒DNA,結果發現準確度有95%。當癌細胞死亡以後,癌細胞DNA會流入血液。病人血漿中的癌病毒DNA愈高,死亡率愈高。目前一般是憑主觀判斷病人患病程度嚴重與否,而利用這方法就可以用病人血漿來作檢查和診斷,可作為客觀的指標。

我們研究怎樣判斷一個人有沒有癌症?癌症分四期,第一期癌症患者,死亡的機會較低;第四期癌症患者,死亡機會較高。不幸的是,香港雖然醫療架構很好,但是76%鼻咽癌患者在第三至四期才發現自己患癌,所以我們想改變現狀,做了一個化驗篩查。

我們篩查2萬名香港市民,特別是40至60歲的男士。首先測試血液,如果與癌症DNA呈陽性反應,再等候4星期再測試。如果兩次都呈陽性反應,就做內窺鏡和核磁共振,接着醫治病人。每星期都派團隊到香港不同區域做化驗篩查,有500名市民參與,共花了1年時間。

共有2萬名市民做了化驗篩查,當中有5.5%市民第一次測試呈陽性反應,有1.5%市民兩次測試都呈陽性反應。共有34名市民患有鼻咽癌。我們用了DNA診斷癌症技術後,鼻咽癌患者早在第一至二期就發現自己有癌。34位病人只有1位病逝。如果技術在中國內地推出,鼻咽癌死亡率將會減半。

用DNA診斷鼻咽癌只是第一步,未來將診斷其他癌症。我們繼雅士能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後,再開設另一間生物科技公司Cirina。這間公司製造產品,令市民早點發現癌症。碰巧美國加州也有同類型的公司Grail。上年年初商討合作,到上年年中合併。Grail第一任行政總裁Jeff Huber曾發明Google Map。他的太太因為癌症離世,所以離開Google,創立Grail。Grail在香港設立12000尺實驗室,希望將技術傳到香港。

2018年《星島日報》舉辦傑出領袖選舉,我獲得工商組別獎,表揚我開辦兩間生物科技公司,為癌症病人作出貢獻。

最後希望大家見到血液的DNA是診斷寶庫。血液的DNA可以作產前診斷,以及癌症診斷,亦令香港在世界生物科技裏佔一席位。多謝我們醫療隊伍花了一年時間一起合作,也多謝中文大學的支持。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