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威亞太IPO死因研究

百威今次揀於6、7月淡季搞極大規模上市,承銷團也要負上責任。

原本以為百威亞太作為今年以來全球最大集資額新股,會為港股打破悶局。結果,百威亞太上市觸礁,香港新股市場排名及引入國際品牌毫無進展之餘,此時此刻的香港情況,更加分外敏感及負面。

百威亞太臨門一腳決定擱置上市,綜合外界報道,除定價過分進取、大戶抽飛之外,該公司之前或太過自信,認為以其名牌,毫無需要事先引入基礎投資者。諷刺的是,正值美股不斷創新高,百威亞太之外,早前連瑞士再保險亦取消分拆旗下英國壽險業務上市,某程度上更值得投資者思考。一方面,市場的風險胃納根本仍然有限,減息及寬鬆利好市況之說,隨着近十年的經驗,市場已變得愈來愈有保留。另一方面,淨長倉基金及長期資金對股票配置,其實比之前更為審慎,市場既不太相信美國減息會利好區內市況的同時,更加未能擺脫對長期不確定環境下的憂慮。

承銷團要負上責任

基於母公司負債情況,百威亞太似乎仍需要再重啟上市,或以其他方式集資以替母公司減債。百威如果稍後仍然繼續選擇香港上市,情況當然是好,尤其亞太市場除本港之外,有足夠吸納量的市場實在無多。唯一旦該集團仍堅持高估值,以及要顧及上市後表現,市場比拼市場,選擇改於美國上市也不足為奇。當然,百威今次揀於6、7月淡季搞極大規模上市,承銷團也要負上責任。

據報,百威亞太認購大部分來自對沖基金,長期基金佔比甚少,而且壓價。於是,上市後是否可行使額外配售已經成疑,而對沖基金一沽,股份更可能長期潛水,作為國際品牌是會有點醜怪。其實,幾年前在港上市的一批國際品牌,近年股價亦長期不振,中國的增長故事及其溢價,或者早已消失於無形了。

短期而言,香港市場的希望,目前或只剩下阿里巴巴第二上市。首先,從好的方面看,作為一個任務及戰略部署,阿里改變主意的機會實在不大。可是從另一角度看,一旦阿里第二上市集資額,一如報道所指,減半至一百億美元,對港股而言,更核心問題在資金對香港以至亞太市場的興趣,市場或已今非昔比,不能再有足夠吸納量,滿足潛在大型新股的集資,如是者,香港注定要靠一批蚊型新股撐場了。百威除本身選擇上市時間、估值外,更需要考慮市場是否存在更大結構性問題及資金不均衡狀況,股市現時已一切變得要由美股單邊撐場了。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