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台灣學者研究民國政治史,一個跨不過去的大問題就是:國民黨為何失去大陸?透過這部傳記,您是否也試圖提供您的解釋?
白:國民黨失去大陸的原因多重:政治、經濟、教育、文化,中外學者專家都有論及,但近來大家的看法漸趨一致,國民黨失去大陸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軍事,是軍事戰爭節節敗退,才引發其他經濟、政治等種種危機。
蔣白二人戰略分歧 軍事失利敗走台灣
《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這部傳記雖然側重在蔣、白二人分分合合、恩恩怨怨的複雜關係,但背後的主題,卻是突顯蔣、白二人在國共內戰期間因為軍事戰略思想分歧,影響整個大局。
明顯案例:
一、1946年四平之役。抗戰勝利,國共馬上分別進軍東北,兩軍在中長路上四平街爭執不下,蔣介石派遣內定國防部長白崇禧至東北督戰,5月17日白崇禧抵瀋陽,督促東北保安司令杜聿明部下新一軍(孫立人)、新六軍(廖耀湘)、71軍(陳明仁)3天收復四平,林彪部大敗,倉皇往長春撤退,白崇禧不顧南京蔣介石不許國軍進軍長春命令(因蔣得情報,長春城內潛伏6000蘇聯紅軍,蔣怕引起國際事件),白拍板命杜聿明繼續攻進長春,因為白崇禧眼見林彪部潰不成軍,認為機不可失,應乘勝追擊。
22日,白返南京向蔣介石報告,上千言書,分析東北戰爭大勢,已至關鍵時刻,應乘勝徹底殲滅林彪殘部於東北境內,蔣介石與白崇禧23日同往東北,此時國軍已攻進長春,林彪部急往松花江北哈爾濱撤退,孫立人新一軍追過松花江,已至雙城,哈爾濱不及60里,遙遙在望。在長春機場,白崇禧向蔣介石請纓留在東北督戰,將林彪殘部徹底解決。蔣不許,將白硬調回南京,並於6月6日下停戰令。
時美國派馬歇爾至中國調停國共內戰,馬歇爾不停給蔣壓力,蔣自己對林彪部判斷錯誤,以為林部潰敗,已無再起戰鬥之力。蔣以為「以戰迫和」,可以與共黨重啟和談。事後證明,蔣介石「以戰迫和」的戰略是國共內戰的一大錯誤。當時林彪殘部只剩不到5萬人,中共中央毛澤東已下令放棄哈爾濱。孫立人部隊隨時可以攻進哈爾濱,6月6日蔣介石片面下停戰令,遂讓林彪部隊有喘息機會,敗部復活,半年間,林彪便重整部隊,南下攻打四平了。
1948年,遼瀋大戰之時,林彪的四野軍隊膨脹至100萬,將東北47萬國軍吞噬。這支軍隊破關南下,一直打到海南。事後看來,1946年春夏間,如果按照白崇禧「徹底肅清」的戰略,直取哈爾濱,再將北滿幾座大城:齊齊哈爾、滿州里、佳木斯拿下,將林彪殘部趕出東北,同時組織300萬民團,保衛東北基層,並調動東北精銳部隊至華北打聶榮臻部,白認為如此,「局面或可改觀」。主帥蔣介石不採用他的參謀長白崇禧的戰略計劃,師心自用,致使東北戰爭失敗,也影響了整個內戰大局。
二、1948年徐蚌會戰(淮海戰役),這是國共最後決定勝負的一戰,也是蔣介石與白崇禧在戰略部署,觀點明顯分歧,導致全盤皆輸,失去江山。1948年初,中央行憲,選正副總統,李宗仁擊敗蔣介石欽定人選孫科,中央與桂系又開始分裂,白崇禧被卸除國防部長一職,出任華中剿總司令。
白崇禧評估當時情勢,國共兩軍在淮北平原必有一場生死決戰,華中剿總的任務便是保衛京畿,於是白崇禧向蔣介石提出戰略計劃:「守江必守淮」,這是古來兵家必遵的軍事原則,將指揮部設於安徽蚌埠,憑淮河屏障而守,由華中剿總統一指揮,五省聯防。誰知蔣介石頒發命令,成立華中剿總之際,突然宣布將華中一分為二,華東部分在徐州另外設立一個剿總,由劉峙充當剿總司令,此舉明顯在分奪華中剿總司令白崇禧的指揮權。
白崇禧大驚,向蔣直言,華中軍隊分割使用,指揮權不統一,此戰必敗無疑。徐州四戰之地,易攻難守,徐州剿總將60萬大軍分布津浦、隴海鐵路之兩側,成一個「死十字」,一字長蛇陣,首尾不接,極易被共軍衝破。
該年10月底,共軍大軍壓境,國防部長何應欽、參謀總長顧祝同皆認為劉峙無法擔此重責,聯名向蔣介石推薦白崇禧回來統一指揮。蔣同意,白崇禧10月30日由漢口飛南京參加國防部軍事會議,白發覺國軍戰略部署完全錯誤,而各兵團司令皆蔣門生黃埔將領,如邱清泉、孫元良、李彌等,與白沒有淵源,殊難指揮。
白崇禧11月1日離開南京前曾謁見蔣介石,並向蔣提出三個條件,以接受統一指揮兩大剿總:
(一)放棄徐州,退守淮河一線;即「守江必守淮」之戰略。
(二)指揮權獨立,蔣不可以越級指揮。白估計這是一場保衛京畿之戰,蔣必會在南京遙控,越級指揮,事後證明,蔣果然在南京遙控前線指揮官。
(三)盡速建立長江防線,充實第二線兵力。
蔣否決前兩項請求,白乃放棄指揮徐蚌會戰。後國軍果然大敗,蔣介石下野。徐蚌會戰,又一次證明蔣介石與白崇禧戰略思想分歧時,牽動大局,導致國軍敗亡。
客觀判斷蔣公日記 父親離世心靈震攝
毛:很多人利用《蔣介石日記》研究民國史。在利用蔣介石日記時,應該注意什麼?
白:《蔣介石日記》公開後,許多研究民國史的歷史學者,紛紛引用。蔣的日記敘述歷史事件部分,有其客觀依據,這部分有歷史參考的價值,但日記中他對人物臧否,往往憑其個人主觀好惡,失去真實性,尤其他被共產黨擊敗後,避居台灣時期的日記,往往顯露其各種心理障礙,妄恐(paranoia)、執迷(obsession),例如在日記中把白崇禧妖魔化,把國民黨在大陸上軍事失敗,諉過於白。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逝世,蔣在日記中如此記載:
昨晨往悼白崇禧之喪,其實此人為黨國敗壞內亂之一大罪人也。
因此引用《蔣介石日記》不宜照單全收,應持有客觀判斷的態度,以免被誤導。
毛:《台灣歲月》讓我們看到作為父親、普通人的白崇禧。您曾回憶,得到父親去世的噩耗時,「我第一個反應不是悲傷,是肅然起敬的一種震攝」。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父子關係?
白:父親白崇禧將軍在我心中有多重影像。首先對我來說,他是英雄。幼年時期我印象中,父親總是身着戎裝,騎着一匹黑得發亮的高大駿馬,英姿煥發的凱旋歸來,那正是抗戰勝利那幾年。
在家中父親是嚴父也是慈父。父親管教我們甚嚴,不容許我們有紈絝子弟的習氣,對我們的學業要求,更是「步步相逼」。我曾說,我們手足在家中的地位,是以學校成績單來排名的。但父親也是慈父,因為我幼時患肺病,病得嚴重,幸得父母悉心調理,得以痊癒。因此父親對我額外寬容。
1966年,父親遽然歸真,我首先感到的是一種震懾,因為父親是英雄,英雄之死,令人肅然起敬。
毛:早在1970年代末,您就說過,您畢生的渴望就是寫出一本能讓大眾接受的白崇禧大傳。但今天已進入一個反英雄、反精英的時代,史學研究也強調多寫社會史、大眾文化史。而您寫的這部傳記則是在強調一種戰爭與英雄史觀。今天的讀者為什麼要讀這部傳記?
白:中國的史學傳統,從《史記》、《漢書》、《資治通鑑》這個源流下來,一直都以人物傳記、朝代興亡、戰事紀錄為主,我相信這個中國史學的大傳統會一直流傳下去。
《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這部傳記的傳主,雖然是白崇禧、蔣介石二人,但更重要的,這部書敘述,由於蔣、白兩人軍事戰略的分歧,使得國共內戰兩場關鍵戰役失敗,而使國民黨失去大陸。國民黨為何失去大陸,這是每個讀者都渴望知道的史實。
白先勇專訪三之三
延伸閱讀:
〈我從不懷疑父親是一位愛國家、愛民族的傑出軍事戰略家〉──白先勇專訪三之一
〈《父親三部曲》是《台北人》的歷史註解〉──白先勇專訪三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