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在網上看到新聞標題「港大研究揭Omicron複製能力及致病性低」,內文赫然是「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的研究發現,Omicron變種病毒的病毒複製能力和致病性較其他新冠病毒變種低」。
不相信自己眼睛,到《自然》期刊找到相關論文印證,見其結論為”overall, our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Omicron variant is attenuated in virus replication and pathogenicity in mice in comparison with WT and previous variants”,加上見到袁教授的大名,我才肯定真有其事。
其實,在這本地研究之前,外地早已有證據支持Omicron變種病毒危險性明顯較低的說法,只是傳媒報道較不起眼,又或要讓給「某國確診數字創新高」之類的報道,篇幅所限未有提及而已。
延伸閱讀:〈港大研究發現:Omicron複製能力和致病性低於其他變種病毒〉
清零成本龐大換來什麼?
傳播力高,殺傷力低,意味所謂「清零」的難度直線上升,堅持下去成本只會愈來愈沉重。「果斷」殺倉鼠、圍封半條邨、部分行業被關門、學生再次網上「學習」、幾乎全球被列為高危區域,一系列防疫措施恍如兩年前的翻版,甚至有變本加厲的趨勢,皆因只有以更嚴格的措施,才能繼續朝清零的理想進發。
付出如此巨大成本,換取到什麼?幾位一直踴躍發言的醫療專家,說來說去都是「防止大爆發」、「堵截傳播鏈」,亦即繼續千方百計將確診數字減至零,無論病毒特性如何演變,政策目標一成不變,變的只有愈來愈苛刻的建議。專家們想換取的,從來就是沒有人因新冠病毒而死。
假如往後再有發現,新冠病毒進一步減弱,無症狀者佔絕大部分,重症死亡率再降低,低至微乎其微,專家們仍否會因為比率不是零,「死亡一個也嫌多」,建議繼續「防止」、「堵截」?正常人會答「不會」,但觀乎專家們一直以來的言論觀點,我信他們還是會選擇死守堅持下去。
清零想法過於天馬行空
清零這個凌駕一切的lexicographic政策目標,太昂貴了;專家們養尊處優,在鏡頭前提出天馬行空的建議和想法,也太便宜了。
自古以來,人類追求的不只是將死亡風險減至零(若然如此,那就不應搭飛機,甚至不應過馬路),也不是將因某一種病的死亡人數減至零(因防疫措施出現心理問題、忽略其他疾病,罄竹難書不用重複了)。只希望這些平常不過的道理,終有一天也會在傳媒報道中出現。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