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期待了近一年的新冠肺炎疫苗終於面世,各國一直以為一切會很快回復正常。已有多種疫苗可供選擇。唯部分人怕接種、部分又指出現不良反應,更甚是疫苗的出現,疫情卻都仍然未見明顯緩和之際,病毒更已出現變種,觀乎印度以至尼泊爾疫情瀕臨失控, 五一假期期間會否蔓延至更多地區, 實在令人極度擔心。
疫苗的短線負面反應
對於防疫抗疫,現時除疫苗以外,仍是別無選擇。經濟需要全面回復正常,還是要跟疫苗等同;想總有一日登上飛機外遊, 亦都只有是疫苗。
無疑, 正常的疫苗研制需時以年計,今次人類世紀疫情,未需一年就面世的疫苗,各地強調的是緊急使用,或多或少根本就說明,未算最成熟,但有總比沒有好。現在很多人對疫苗由期待變為抗拒,是之前預期過高累事?抑或根本忘記即使接種了,都仍是存在一定的短線負面反應。
在世上沒有任何完美的前提下,大家卻仍要追求完美,而當然,最完美莫過於投資市場。
本港的金融風險仍大
疫苗出現後,首劑注入的資金疫苗,對市場作用仍然相當正面。當然,凡事總有兩面,經過近乎一年的升市後,資金仍多,但正面催化又所餘幾多?經濟仍向好,但很大程度上是建基於去年的低基數,如果相信美國債息表現,升穿一厘七後持續回調,又是否等於提早反映對的經濟的憧憬及通脹的預期?
債息回落,令近期部分高估值股份調整減慢了,但從整體而言,它們仍是相當高估值,有什麼因素再支持得以維持?內地對科網行業的監管當然是不確定因素,但哪個行業是沒有監管的?說得白一點,與其說監管憂慮,倒不如說成是權力及利益再分配期存在的不確定。
對於市場前景, 不能否認的是全球央行不能自拔。量寬一日未停,市場上升機會還是大於下跌。
可是,香港市場處境尷尬,一方面內部經濟活動未復元,除股市、樓市之外,很多行業都仍受不同因素影響。再者,內地在政策取態上有別於其他央行,既開始逐步正常化,亦強調風險管控,甚至對外資大手買入、大手沽出都高度表示關注。內地市場仍是半封閉,金融風險最大機會或較易出現無疑是香港,北水流入持續減慢,亦自有其原因。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