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樓市的影響有多大

整體而言,業主並沒有出現非理性的恐懼。他們預期,疫情平復後,經濟應很快可以反彈,他們不想重犯SARS期間的錯誤。

上周五公布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新報178.84點,按周升0.14%。這個結果與市場的情緒很不一致,完全沒有反映新冠肺炎襲港對樓市造成的負面影響。原因是指數在統計出來之前,先要收集最新的成交紀錄,確認這些紀錄的可靠性,然後才可以統計。所以會有兩星期左右的時間差。

然而,即使在兩個星期前,疫情亦已經出現,樓價沒有理由不跌反升。市場上對這種現象不能理解的人很多,原因是他們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關注的事情上,但參與交易的人有很多,想法各不一樣。中原城市指數是按實際成交做統計,而非按市場的情緒作統計。

現實是香港的樓價早已與一般人的購買力脫節,即是說,香港的樓價根本不受一般人的情緒影響,而是受少數有條件參與樓市交易的人的投資偏好所影響。這種現象當然不健康,卻是香港的現實。

香港私人市場每年樓宇的落成量只有15000個左右,但香港有750萬人口,約250萬個家庭。這250萬個家庭中,每年若有0.6%達到買樓條件,就可以把這樣低的供應量消化掉。若是新達至買樓資格的家庭不止15000戶,而他們又選擇在當年買樓,那市場只能用價高者得的方式去分配,樓價於是上升。

由此可見,供應不足仍是主導香港樓市的基本因素。爆發新冠肺炎並不足以改變這個基本因素,疫情總會過去,市場總會恢復正常,要買樓的人最終仍要入市。在這種情況下,有實力的業主是不願意減價的。

當然,並非所有業主都有實力,亦非所有業主都信心十足;因此,總有一些需要急於套現的業主願意在這個時候割價求售,令媒體上經常出現低價成交的案例。問題這只是傳媒選擇性報道的結果,而不是按成交紀錄用科學方式作統計的結果。中原城市指數的可靠性,正是因為它是按具體成交統計出來的,而非按市場情緒猜想出來的。

據前線同事的反映,近日不是沒有準買家想睇樓,只是業主怕讓陌生人入屋會增加受感染的風險,才導致這段時期交投不多。整體而言,業主並沒有出現非理性的恐懼。他們預期,疫情平復後,經濟應很快可以反彈,他們不想重犯SARS期間的錯誤。

這並非業主單方面一廂情願,國際貨幣基金會的專家亦認為,疫情過去後,經濟會出現V型反彈;而股市裏的聰明錢,亦已積極入市,完全不當疫情是一回事。全球主要股市近期都屢創新高。本港樓市不會斯人獨憔悴。

再者,世界依然資金充沛,穩妥的投資出路卻不多,地產市場仍有很強的吸引資金能力。因此,我認為,香港的住宅樓價在疫情的壓力下,亦只會出現調整,而不會出現大跌。

企業面對疫情的考慮

新冠肺炎襲港,為了防範疫情擴散,政府推出很多限制人流的措施,經濟活動受到嚴重的影響;加上港人的恐懼情緒被激發,在不少地方都有過度反應,令香港的經濟雪上加霜。很多企業都為今後該如何應對而煩惱。我在這裏介紹一下我思考這個問題的方法。

我的做法很簡單,先是對疫情作一個客觀的評估,然後按照自己的市場地位與手上可以動用的資源,作出對自己最有利的回應。

首先,我認為疫情總會消退的,關鍵是自己的企業能不能撐得住。如果捱得過這個困難時期,以後的日子將會更好過。因為,做地產有別做餐飲。餐飲業的生意,做少了一天,就是少了一天;但地產的需求會積累,之後仍有機會補做疫情期間的損失。再者,疫情嚴峻期間,難免會有一部分行家會被淘汰,能生存下來的,將來應會有更大的市場空間。所以,我對前景並不至於太悲觀。

具體的做法很視乎疫情會延續多長時間,原本我是認為香港是難逃大規模的社區爆發的,因為香港與內地關係密切,加上春節期間有數以十萬計的香港人返內地探親或度假,他們都會在農曆年假後陸續返回香港,其中有一部分可能已受到感染。由於政府到2月8日才要求所有從內地來港的人都要作14日強制檢疫,所以可能有不少受感染者已進入了社區。

幸好,時到今日,香港只有個別的社區感染,並沒有出現大規模的社區爆發。反映2月8日前來港的人中,真正受感染的人並不多,因為新冠肺炎的潛伏期平均約為7天。現在7日已過,要發病的應大部分都已暴露出來;但香港每天新增確診的人數,基本上仍在個位數字水平。疫情都仍在可控範圍。只要我們的防疫工作繼續做出成績,那就不用等到第二季,市場應很快可以回復信心,經濟就會反彈。

只要這個機會仍存在,我們的機構就不會太早收縮規模,既不會削分行,亦不會裁員工。以免一旦市況轉好,很快又得修正策略,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然而,若果香港真的出現社區大爆發,那不正常的情況就有機會拖到年中,經濟可能要等到下半年才有機會反彈。如果我們仍堅持不收縮規模,這段時間的虧損就會十分大。我們即使撐得住,亦會元氣大傷,到有機會反擊的時候,亦會有心無力。

因此,若然疫情真的大規模擴散,我們亦得第一時間,削減那些區內功能重複的分行,以及長期沒有產出的員工。此外,我們還得進行併組、併區,增加管理人員的管理半徑,降低組織內的層級,務求把公司的固定成本調低三分之一或以上。要做這樣的手術,當然有人要被犧牲,但總好過公司沒法撐下去,最後全部「一鑊熟」。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施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