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劉卓輝
受訪者:湯皓勛(港澳信義會慕德中學副校長)、張嘉樂(Glocal Education課程發展主任)、周穎進 (Roundtable總幹事)
在現今全球化下,促進學生跨文化學習,培養其全球視野已成為教育一大趨勢。本專欄早前亦已有一些作者,分享過有關跨文化學習的理解、教學策略,以及學校實踐經驗。而在近一年多因疫情全球封關下,海外實地交流變得困難重重。在這樣的處境下,跨文化學習如何能繼續進行?
近期便有青年組織舉辦「拉闊遊世界」活動,利用網上實時直播方式,邀請不同地方的當地青年擔任導遊,帶領學生在線上遊覽當地,並進行互動交流,持續進行跨文化學習。是次便訪問了舉辦此活動的青年組織代表、課程導師,以及參與此活動的學校老師,和他們細談活動經驗和體會,以及如何在持續的疫情下,繼續推動跨文化學習。
全球封關下,跨文化學習有何重要?
面對接近一年半因疫情而全球封關的情況下,學生們彷彿被困在自己居住的地方,難以向外踏出一步。在這種情況下,到底跨文化學習有什麼意義呢?
負責策劃「拉闊遊世界」活動的周穎進先生分享道,當初構思「拉闊遊世界」活動,正是希望在疫情下,讓學生仍有接觸和認識外界的機會。這有助他們在現今處境下仍能掌握文化智商等21世紀技能,「文化智商講求語言溝通能力,以及跨文化理解能力。這個活動安排學生與當地青年導遊交流,正增加他們運用英語交談的機會和能力,並且能幫助他們人在與導遊的互動中,直接以當地人的視點去看那個地方的文化、歷史和生活。」
對於疫情下繼續跨文化學習,負責活動課程設計的張先生亦認同就算在無法出國下,跨文化學習依然有其重要,「不少香港學生的全球視野並不足夠,故此不論採取什麼方式,如能讓學生與不同地方的人交流,認識不同地方的文化,能擴闊他們的全球視野。」張先生特別強調,通過與當地人的互動溝通,更能培養學生對世界的好奇心,幫助他們跳出自己的舒適圈,擴闊自己的眼界。
曾帶領學生參與過此活動的湯皓勛副校長也表示,學校本身每年都會通過帶領學生到不同地方交流,擴闊他們的眼界;而這類活動正能補足學生在疫下無法出國,在國際認識上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知道,他們並不是什麼事也做不了。雖然疫情令學校難以推行全方位學習的方式,但這次活動顯示了學生仍能以虛擬科技,實時遊歷各地名勝古蹟和風土人情,以及和當地人交流,從而拉近自己和其他國家的距離,增進跨文化知識和全球視野。」湯副校明言這真正能做到「學習無疆界」。
以科技衝破限制 實現「學習無疆界」
「拉闊遊世界」活動主要以網上實時導賞方式,帶領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遊歷當地。這比起實地海外交流團有何特點和優勢?湯副校認為,這種方式最大的特點是成本較低,彈性較大,「學校的海外交流團因為費用、行政安排和安全的關係,無法帶領太多學生參加,也不能經常舉辦。網上方式則可讓學生不需要直接前往當地,足不出戶,便能通過網絡,參與不同國家的網上導賞。」這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容許更多學生參與。
湯副校表示,網上導賞方式更容易讓學生在線上遊歷一些很難前往或帶點神祕感的國家,例如以色列,「這類地方就算是交流團也很少或不容易安排前往。但用網上方式就能較容易安排讓學生遊歷,也能令他們意識到原來這些國家距離自己並不是很遠。」湯副校坦言,網上導賞方式能容許更多學生一同參與,也有利他們形成共同學習經歷,達致共學。自己也更容易利用導賞活動,將有關學科的知識帶給學生。
張先生亦認同,這種網上導賞方式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利學生更專注投入於虛擬的旅程中,「學生不需要面對舟車勞頓的情況,能更有精神、更專注於旅程中,並且也能集中精神和青年導遊溝通互動。」
他進而指出,這種方式也能避免學生在交流團時容易心情渙散的問題,「畢竟學生出國交流,到了新的環境,難免會感到很興奮,因而無法專注在考察點的學習上。網上導賞正好讓他們一連線便到達考察點,能很快便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周先生在籌備活動的過程中,對網上導賞方式突破時空和其他種種限制,印象尤深,「其實現在不少國家仍處於封城狀態,不少店鋪或地點都在關閉,或突然因當地防疫政策轉變而關閉,這令我們要花不少時間和當地青年導遊協調。」
當然,隔着屏幕,令彼此的溝通費了不少功夫,但周先生表示,自己在過程中也無形中打破了自身的界限,「我也要先打破文化上的隔膜,才能了解導遊他們的文化,這樣才能一起制定遊歷內容,並知道如何切合香港學生的需要。」
從當地人的視角重新認識各地面貌
除了成本較低、以及科技能打破時空和人數限制外,這類網上導賞方式在教學上又有何特長?
周先生認為,這種方式反而能讓學生嘗試從當地人的視角,觀察和體驗不同地方的真實面貌,「例如在伊拉克,導遊會進入店鋪,和店員互動,然後讓學生觀察當地人如何互動和溝通,認識到當地店員如何熱情好客,會請你喝咖啡吃小食;在丹麥,導遊也會實地示範操作回收機,讓學生實際觀察當地廢物回收的狀況。」
周先生進而表示,「這種方式正帶來了當地人的視角,讓學生知道,這個世界有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世界觀和看待事物的方式,從而學懂如何做到當地人才會做的一些事情。這是交流團也不容易做到的。」
對此張先生則表示,不少青年導遊本身都成長和生活在當地,能帶給學生不少只有從當地人出發才會看到的東西,「他們長時間生活在當地社區,有很多當地人才知道的故事,或是當地人才能分享的事物,能刺激學生提問和思考當地的實況。」這有助學生在短時間內認識一個地方的基本狀況。
湯副校也贊同,這種形式讓導遊從當地人角度帶出他眼中的當地實況,並且提供了不少空間讓學生和導遊傾談和互動,是非常寶貴的經驗,「我那次參與的活動是關於以色列,導遊從當地人的角度,選擇一些他認為值得遊覽的建築物和地標,例如砲台等軍事設施,讓學生認識以色列和周邊國家緊張的關係,將一些我們覺得很抽象的課題具象化,變得容易理解。這是平時看新聞和書本難以得知的。」
這種方式往往能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體驗。湯副校便細數學生們認為在活動中學到的新東西:「小如”shalom”等以色列的日常祝頌語,大至當地的音樂、疫情下當地的實況,乃至以色列醫學研究的進步如何有助他們走出疫情,漸漸放寬防疫措施等,學生們表示自己對當地的認知多了不少。」他進而說道,「實時直播方式令學生能與導遊有互動的機會,多了人與人之間的碰撞。而這種碰撞有別於交流團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觸碰,更多是思想上、意見上的交流碰撞。」
疫情過後,網上導賞仍有角色?
「拉闊遊世界」這類網上海外導賞活動既是誕生於全球疫情下,那麼展望未來,當疫情過去,各國重新開關後,這種方式仍有其意義和角色嗎?
對此周先生坦言,「經歷過近月的活動經驗,令我更深信,這種形式在將來仍有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他表示,雖然此類活動每次只有個多小時,較難提供海外交流團那樣為期5至6天的沉浸式經驗,但其優勢正在於能以比海外交流團低得多的成本,讓更多學生更容易從當地人的視點看不同地方,並與當地人深入互動和交流。
張先生也認同,這類活動的即時性、靈活性,以及跨時區的性質,能方便學校快速安排各種類型的活動,例如作為交流團事前的預備活動,或是和課程相結合,「這類活動能幫助學生快速地對當地有基本認知。那麼,當他們對當地已有基本概念,在網上導賞中已遊歷過當地的建築物,然後再親身到當地交流的話,所帶來的經驗將會很不一樣。」
湯副校的想法正不謀而合,「我覺得海外實地交流團和網上導賞是互補的。交流團畢竟成本較高,參加人數也有限制。就算開關後,這類導賞活動對基層學生來說仍是福音,可以不需付出很高成本就有機會接觸和了解不同國家。」這也讓學校容易安排更多不同國家的導賞活動,有助學生聚合不同觀點和角度。
對於兩類活動孰輕孰重,湯副校坦言,網上導賞活動確實無法完全取代交流團,但可作為去交流團前的預備活動和事前考察,「這類活動能幫助老師預先準備適合的考察點,由此籌備一個更適合學生的交流團。學生也能利用這種方式,事前親身遊覽和認識將要遊歷的國家,能減少去交流團前後的感受落差。」
不論是何種形式,湯副校認為,最重要的是能提供機會予學生認識世界,「當他們意識到世界很大,不同國家和自己的距離其實並不遙遠時,便能主動運用手上的資源,認識不同國家,培養尊重多元文化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