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第5波漸退,各大樂團陸續重啟音樂活動。礙於隔離政策,大規模涉及外來音樂家的活動只能有限度進行。上月香港中樂團第二屆「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就在線上進行。
還記得2011年首屆論壇,當時同時進行首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各方專家雲集香江,由時任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趙季平,連同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閻惠昌主持會議,來自兩岸三地指揮、作曲等專家們提出精闢見解。
11年後的第二屆論壇,本來是跟第四屆指揮大賽一起舉行的。初賽、複賽已經進行,原定兩年前的準決賽、決賽,因疫情延期,到今天還是好事多磨。高峰論壇則決定單獨舉行。
中樂發展的討論
兩天5個環節,精彩論述不少。首先由北京資深指揮卞祖善綜述中樂發展,從五四上海大同樂會,講到當今香港中樂團。接着內地最活躍的指揮之一張國勇,強調中樂指揮一定要懂得中國文化歷史,民族樂團發展到今天已經非常交響化,譚盾等新作品的要求已不能簡單跟西洋樂器作一對一的比較。
台灣資深指揮陳澄雄也認為中西樂團文化分別巨大,中樂指揮責任重大,工作也較西樂團辛苦很多,亦難以培養。新加坡華樂團總監葉聰分享,指揮對樂隊調音、音色、音量以及音調準確性的必要。
關於指揮與跨界音樂,內地知名指揮彭家鵬的發言令人印象深刻。他形容從西樂指揮轉到中樂,從當初看不起,到認識原來「水很深」,最後「慘敗」。另外本港作曲家伍卓賢即席在鍵盤上示範中樂與流行、爵士的微妙互動。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李博禪則認為,要忠實表達出時代的所見所聞所感。「真情之上,大於一切」。
期待論壇整理、出版,細味專家精闢高見。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