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實物表現上出現的問題
上文回顧了中國貨幣單位在不同年代的實物表現,再細看今天流通的人民幣鈔票和硬幣,我們不難得出以下一些評論。
一、仍未能統一用字
很多時是貨幣設計者為構圖設計美觀而沒有照顧用字的標準特性。最近一版(2005年出品,通稱第五版)人民幣的用字,所有面額鈔票的設計大致一樣,面額主要是用阿拉伯數字表達,正背面各用了三次,共用了六次。中文用字只有在正面中央部位出現,如「壹佰圓」、「拾圓」等面值。用字表達方式一致。
至於硬幣的設計,舊版用了1957年的一分、二分、五分仍用於今天,是用上「壹」分、「貳」分、和「伍」分的字體,但1980年加入的「壹角」、「伍角」和「壹圓」三種面額硬幣,主要是滿足對外銷售,國內只是象徵性少量發行,流通甚少,多為藏家收集。可見當年法定流通硬幣仍採用「圓」字作貨幣單位,這個情況於其後新版硬幣出現重大的修改。新版硬幣於1980年代中後期開始設計多種圖稿,1990年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1991年由當時的總理李鵬同意正式鑄造,1992年發行流通。
新版硬幣設計上,用字已不依據文字劃一的標準,而注重圖案設計整體的考慮,要求面值文字突出、造型生動、布局合理。從此,中國的硬幣用上「1」角、「5」角和「1元」的字體。情況發展是以後所有設計改用阿拉伯數字和「元」字作硬幣幣值的表現 。但從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紀念硬幣用字上看,統一用字的意念仍未能一致,如1979年發行的三十周年紀念幣已用上「1元」字體。但五年後的35周年紀念幣,是用上「壹圓」,前後不一,可見是沒有統一用字的標準,反而是注重硬幣的圖案設計,由設計者各自取捨,完全以工藝美學審定。這種情況和紙幣仍堅持使用「圓」字和正楷中文數目字:「壹圓」、「伍圓」、「拾圓」、「貳拾圓」、「伍拾圓」和「壹佰圓」出現明顯的分別。
二、鈔票圖案設計未能與時俱進
鈔票上的圖案代表國家形象的一個實物,亦是代表國家在不同時代的政經取向。
目前流通的人民幣鈔票設計已沿用了16年,設計基本是1999年版的延續。故以前的錯誤和追不上時代變化的設計,仍然沿用於新版鈔票上。第五版人民幣用上毛澤東頭像作主體圖案,便是主觀的決定。以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的記載,原本最後提議的設計主題有三個;第一個主題是古代歷史人物,以朝代為序:春秋戰國時期的孔丘、屈原,漢朝的司馬遷、蔡倫、張衡,南北朝的祖冲之,唐朝的李白,宋朝的畢昇,明朝的鄭和、李時珍。第二個主題是當代領袖人物:包括人物是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宋慶齡。
第三個主題是毛澤東的頭像。最先提出計劃用上毛澤東頭像的是當時人民銀行行長朱鎔基,後經總理李鵬批准,原因是:「這人民幣沒有英文,都是方塊字,國際友人不認識,所以票面採用的圖案最好是世界各國人民很熟悉的,一看就知道是中國的鈔票。設計稿正面毛澤東頭像就滿足了這個要求,因為毛澤東在國際上有一定的威望和知名度。」
從此,新版的人民幣圖案採用劉文西所繪的毛澤東頭像素描稿為主題,取代了第四版的民族大團結、名山大川原有的設計。以當時的決定,是絕對政治正確,因為毛澤東正代表中國共產黨主導的新中國,他的影響和思想一直存在中國各個階層,毛澤東在中國共產政權中,代表了從前、現在和未來,中國雖然走着改革路線,毛澤東形象的影響將會持續,並沿用到21世紀。但當人民幣國際化時代來臨,是否仍用上舊領導人頭像於鈔票設計上,這是值得現代領導人深思的問題。
三、鈔票上沒有顯示足夠的法律依據
一般人普遍的錯覺是由中央拍板決定採用的鈔票設計一定沒有錯誤。但事實上是存在不少錯誤而沒有得到更正。最明顯是鈔票設計沒有考慮法律上的功能,很多時候只是印上面額和幣值。連發行授權人的名稱職位和鈔票的法律地位也沒提及。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國際上在這方面的表達沒有一致性,不少國家鈔票也是簡單的印上面額。
至於人民幣是以中國人民銀行的名義發行,而中國人民銀行並不是一般的商業銀行,而是直屬國務院的國家金融機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授權發行和管理人民幣,是有法律依據的權利和責任。但在鈔票背面上只有一個不大明顯的「行長印章」。原則上,人民幣是法定貨幣,但第五版人民幣上隻字沒有提及法定貨幣有關的文字。
與明代的大明通行寶鈔印上「戶部奏准印造,大明寶鈔與銅錢通行使用」 和清代戶部官票印上「戶部奏行官票,凡願將官票兌換銀錢者,與銀一律並准,按部定章,程搭交官項」 等字相比,有明顯不足。連清代民國私人銀行鈔票中普遍提到的「憑票即付」 字眼也省掉。若從現今世上國際流通貨幣如美元和英鎊的鈔票文字表達上比較,人民幣更缺乏足夠的發鈔法律依據。為迎接人民幣國際化的導向,新的人民幣鈔票設計亦應重新考慮這個問題,原因是重要的國際貨幣也是不少國家的國庫儲備貨幣,在法律表達上絕不能含糊。
四、沒有顧及國際流通的需要
在貨幣稱呼上,一直沿用「人民幣」 而不是「中國元」 或「中元」。相信是民國時期用上「國幣」的稱號,新中國成立後,以「人民」立國為本,所以一直用上「人民幣」的名稱。但鈔票幣值單位是「圓」或 Yuan,而不是「幣」,「幣」是貨幣 currency,不是單位,故嚴格上「幣」是不應用於貨幣單位的代號。這方面與其他國際貨幣慣常使用稱號和幣值一致的情況不同。正如日元早期是跟隨漢字用上「圓」字作貨幣單位,英文的 Dollar 是 Yuan,但1950年後用上「円」或英文 Yen。以後日本的貨幣便是。「日元」或 Yen 的代號,數值是多少「元」。其他如英鎊,它的數值便是多少「鎊」。美元也是多少「元」。歐羅的數值仍是多少「歐羅」。但中國貨幣名稱仍是「人民幣」Renminbi。但幣值代碼是 Yuan,即「圓」,並未與國際慣例結合,希望新設計的人民幣亦能考慮貨幣單位用字的重要問題。
此外,從現在流通的人民幣紙幣看,正面上方印上「中國人民銀行」字樣(仍沿用馬文蔚於1951年的魏碑張黑女碑體的簡體字版),背面除了年份印上「2005年」外,全是拉丁語拼音字,其中 “Zhongguo Renmin Yinhang”,而不是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用上 “Yuan” 而不是 “dollar”。在中國人民銀行的拉丁拼音字下,寫上滿、蒙、回、藏文字。由此可見,人民幣的設計主要是方便中國各主要民族使用的簡單設計,完全沒有考慮國際流通的因素。
其中最難使外國人了解的是拉丁拼音作用,它不代表英文的國際語言。如照拉丁語拼讀,只學會普通話讀音,而不明其意義。若要與國際社會接軌,這方面的語文應用大改革必須出現。情況如北京2008年的奧運會,北京各處的地標、路牌改寫上適當含義的英語(從前是用上拉丁拼音的寫法),這個改變已伸展到各地城市。至於硬幣外語用字上,仍是紙幣相同的問題,是拉丁拼音字,並非國際上普遍使用的英語;是用上 Yi Jiao 1角, Wu Jiao 5角和 Yi Yuan 1元,而不是 ten cents, fifty cents 和 one dollar。
回顧人民幣發鈔歷史,第一版(1948年),設計用了一年多,流通了七年;第二版(1955年),設計用了四年,也流通了七年;第三版(1962年),設計用了三年多,流通了25年;第四版(1987年),設計用了18年才定案,但用了12年;現行的第五版(1999年),設計用了九年,已行使了16年。人民幣的設計優點是簡潔、清晰、圖案色彩鮮明,適合中國人民及普羅大眾使用和流通,但並不代表國際友好也喜歡這套鈔票設計。本文的評論觸及中國文字改革的範疇,是牽一髮動全身和影響深遠的問題。面對人民幣快將在國際化的軌道上運作,實質貨幣設計亦應作適當配合,以便迎接貨幣新紀元的來臨。
圖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