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會將生活跟教育分開來談,教育只在學校出現,孩子以書本作為唯一學習工具,而生活則在校園環境之外,兩者風馬牛不相及。他們不知道的是,生活和教育分不開,教育源自於生活。
何為「生活」?生活即生命的活動,自盤古初開以來人類生活就是為了生存。千萬年來人類發展出不同的生存技能,包括適應、配合及掌握,跟世界接軌,這三項能力於現代社會尤為重要,因為現代社會瞬息萬變,如不能適應社會,就會被淘汰。
習得這些生活技能的過程稱為生存適應,不過究竟這種適應是主動的吸收學習,抑或被動受教導?答案是兩者皆是。透過觀察他人示範,自我反覆試驗,熟習技能,內化成自我能力,最後掌握生活。獲得日常生活技能的人,無需再依賴他人而活,獨自可走上發展的路,享受其自主生活。
有家長認為生活技能可以長大才學,孩子小時候溺愛一點沒關係,專心學習知識比較重要。這一點大錯特錯。以往我們說「美德」,即是指優秀的行為,這便需要有優秀的品格。而人的品格/人格架構始於幼兒階段,早已於零歲開始了。孩子為了建立「我」,努力做出不同的身體動作,準備跟世界互動,適應社會,建立生存能力。換句話說,「我」的一切都是建基於所有行為動作的發展,這些具體的動作是人類高階學習的重要元素,因動作行為跟環境互動下產生經歷,經歷能引發出感覺,感覺又誘發出意願,意願再發展出動機。動作能力全是人類一切作為的發源,能幫上人類能力的發展,大部分孩子的能力障礙都是源自感覺及動作。若以動作作為人類能力基礎的一切,必有所成!
要教導幼兒,身教尤為重要,因為幼兒會模仿學習成人的行為。身教的最好媒介便是從日常生活訓練。當5歲以下的幼兒語言詞彙尚未成熟時,成人即使同一句話說得很詳細,幼兒都不容易完全明白,因為這階段孩子非常難理解人類複雜的語言意義及結構。不過配合行為就容易很多了,這便是行為教育適用於幼兒階段的原因。每個孩子的觀察力及模仿力都十分強,若我們認為什麼是好行為,用行為做出來給孩子模仿就是了。這便是初期架構人格的「動態行為」模仿。
透過做家務去學習
什麼是日常生活教育?即是家務。當筆者在加國當蒙特梭利老師時,曾受一個華裔爸爸責備,他認為我們不應當孩子是傭人,着他們做家務,要我跟他解釋日常生活教育為什麼這麼重要。我跟他說,孩子需要有所經歷才能變成體驗,從而產生感覺及思維。孩子來到世上的首要目標是要學做「人」,究竟人需要什麼?要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最重要的是他能夠懂得自我管理,明白做事的步驟來產生秩序;用有目標的行為來養成專心;用體驗行動來產生協調。舉例來說:孩子學習穿衣時,因為能夠照顧自己而覺得自己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學習穿衣繁複的步驟,而慢慢掌握了先後次序;在過程中孩子專心一致地做出一系列的動作,產生合理行為,這就是邏輯發展的開端。藉着經驗來產生手眼協調能力,對孩子來說這是莫大的幫助。另外,孩子會在此基礎上發展其他才能,例如照顧自己會延展至照顧他人,秩序感能內化成自律,能夠專心地工作是完成所有目標的關鍵,手眼協調養成行為跟思維成一致。那位爸爸最初半信半疑,但當他看到兒子行為邏輯進步後,便完全信服。
孩子懂得做家務還不夠,還要持之以恆去做,因為習慣可作內化。當孩子習慣了自我照顧後,日後就可發展出自我管理;孩子習慣了照顧環境,日後即能變成地球環保分子;孩子習慣了以禮待人,日後就能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孩子習慣了做家務,日後即能發展出愛護家庭,服務國家。以上一切全是日常生活包含的背後哲理,生活技能成為生活智能,再把生活智能發展成生活智慧,這便是智慧的開端。
可惜成人常常只是滿足孩子的生理需要,而忽略其心理的需求。香港家長日忙夜忙(「忙」心死也!),只夠時間顧及孩子的學業功課,嚴重忽視了生活可建立人類能力基礎,呼應人類應有的能力發展過程秩序,配合大自然的一切安排。為了讓家長重視這一點,我常刻意將孩子的「生活」技能訓練說成「生存」技能訓練。尤其在國內,因為退休年齡較早,造就了四位祖父母服務一位孩子,而香港也不弱,也有一位外傭服務一位孩子。孩子一切生活所需,包括技能及物品的需要,全由他人代替、代想或代買,換來享受,但代價是孩子日後自主的幸福生活。因為所有讓孩子發展獨立生存能力的活動必須親身經歷,不可讓他人代替,否則孩子就會失去自我建構能力的機會,會令其迷失方向,懷疑自己,懦弱自卑,只可成為「羊群」,只懂盲從,難以當領導。自我看法是以後一切學習之基礎。清楚了解自己的人,他往後關於自己的所有事都能妥善安排,由於他知道自己能力的所在,對事件的掌握充滿信心,從而發展出自信。又由於所有已建立的能力全是自己親歷,因果關係理解得清楚,加強日後判斷力及預測力,做事能承擔,抉擇能細心,這確是一切人類能力發展的根源所在。
放手給子女做家務
一切的家庭事務或為服務都是家務,應讓孩子參與,令其發展出上述所說的能力。貢獻的種子是服務,孩子小時候多身處家庭環境,應學做家務,學齡時可為學校服務,長大後就為社會作服務,為人類貢獻。懂得服務的人,人格較包容、大方、慷慨及謙卑,不會變得小器、計較、自私及自大,做家務是培育良好品格的手段。試想想,難道教育不是為了讓孩子將來可以積極貢獻世界嗎?如果僅為了教育系統設計出來的消極考試手段,又怎能培養出有素質的人類?可笑的是,家長及老師都認為家務是低層次工作,寧願叫傭人去做,免得影響孩子學業。這是沒有心理學背景又急功近利的成人衍生出來的歪理。
謝謝一家長來電郵轉發了一篇文章〈捨不得子女做家務 愛抑或害?〉,文中引述美國麻省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研究,發現小時候多做家務的人,日後參與社區工作、做義工的機會率也更高,更愛服務他人;美國哈佛大學80年代也發表一項追蹤456名孩子長達40年的研究,發現多做家務或課外活動的孩子,長大後薪金高的機會較大(只是為何用錢去量化他?),失業機會則低得多。
最近有一篇名為〈輸在起跑線前──與日本孩子共進午餐有感〉的文章,在網上廣泛流傳。文中提到日本小孩自小培養對做家務的責任感,吃飯後會自動自覺抹枱、收拾托盤碗碟,全程不用大人監工。文中感歎:「到了日本,才知道我們的下一代,已經輸在起跑線前了,家長能不汗顏嗎?」不少本地家長看後也有感歎,指這才是真正的教養。孩子做家務背後的意義,不言而喻了!
有責任把人類的生活智慧傳承下去
部分短視、膚淺、自大及急進的成人以為可以用拔苗法來填補人類的潛能,如背誦班、能力速成班及壓迫閱讀等,可惜這只是表面,不能親歷內化,就難以形成內在自我能力。為了管理方便及量化,人類移除教育的根,由潛意識的教育改為意識的紙張教育,嚴重忽略生活可喚醒人類的潛能基礎。
真人真事,一幼園新聘的教師看見同事剝橙食,她驚訝的說:「原來橙是這樣打開的。」又,香港原來有小學生從來未見過香蕉及西瓜的原貌,因工人姐姐常常已經切好了一塊塊給他們食。還有中學生還不懂綁鞋帶,要穿魔術貼鞋子。更有大學生要僱人到宿舍收拾及洗內衣褲!為何香港教育如此偏離及失敗,產生出一批又一批被動、依賴的人類附屬品?這樣無知的教育者還以孩子懂得最新科技為榮,這一切的荒謬還高速發展下去!
依照生存能力發展的需要才有充實生活,令精神層次感到快樂,表現出滿意生活狀態。試想想一個兩歲半的孩子為全家人預備晚餐桌上的碗筷及擺放,這樣一項小小的工作,能滿足其精神層次,比所有玩具或零食,更能讓他滿足開懷地笑。這是一個提升自我形象及價值的好機會。作為有智慧的動物,作為父母,作為孩子生命教育的執行人,我們有責任把人類的生活智慧傳承下去,這是上天給我們的使命。祝願所有父母可履行使命,豐富人類未來的美好生活!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