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有數——香港的歷史軌跡

我倒願意在歷史中尋找啟示,畢竟天下無新意,災難會一再重現,錯誤會一再重犯,除非痛定思痛,認真以史為鏡。香港當然不免俗,古代如此,近代亦然,允我慢慢道來。

灼見名家傳媒平台創立,特撰文以賀。

灼者,炙也,要熱辣辣,正如目前政改討論,原想一錘定音,卻噪音繞樑不散:這邊廂,諸侯朝拜,山呼萬歲;那街頭,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各方不能克制,問題必定無解。而北京沒有明確表示,任何諮詢或建議,都是白費勁。

我倒願意在歷史中尋找啟示,畢竟天下無新意,災難會一再重現,錯誤會一再重犯,除非痛定思痛,認真以史為鏡。香港當然不免俗,古代如此,近代亦然,允我慢慢道來。

香港這樣位處邊陲河口小鎮,在歷史夾縫中發展成世界航運、金融中心,已經是第三次。這是古代史的教訓。

第一次出現的是刺桐,在唐代已是世界第一大港,當然也是世界主要金融、走私、洗錢中心,各種種族宗教信仰雲集共處。

元朝(1260-1368)改變政策,四度海禁,但都未能有效執行。到其逐漸衰敗,管不了邊陲,刺桐得以繼續生存發展並走上自身的歷史軌跡,還經歷過一場類似現在伊拉克的混亂。

明朝(1368-1644)推翻元朝,甫平定江山,即在刺桐清剿前朝士紳,個別還「世世無得登仕籍」。更炮製宰相胡惟庸「通倭叛國」大案,假國家安全,全面實施海禁,冀期永保天下。刺桐從此走向沒落,而今知之者甚少。

第二次出現的是月港。明朝一如前朝,沒有認真以史為鏡,未幾歷史重演,走向衰敗,管不了邊陲。而有利潤就有冒險者,有貪官,南方邊陲小鎮變成走私中心,朝廷一籌莫展,連派去剿匪的提督朱紈也被陷害自殺,不得不承認和接受現實,於1567年取消海禁,自此走私中心搖身一變,成為月港,各種種族宗教信仰雲集共處。

月港正好趕上美洲新大陸的開發,融入國際貿易,成為世界主要港口,無比繁榮,又趕上明朝財困,急需貴重金屬穩定貨幣,遂成了走私、消化南美白銀的世界中心,美洲產銀,過半經手月港。其自身地理條件有限,還在馬尼拉建立第一個唐人街,人口過萬。

清朝(1644-1911)推翻明朝,甫平定江山,即在月灣清剿前朝士紳,追殺鄭成功,更為國家安全,全面實施海禁,冀期永保天下。月灣從此走向沒落,而今知之者甚少。

第三次出現的是香港。清朝一如前朝,沒有認真以史為鏡,未幾歷史重演,走向衰敗。而有利潤就有冒險者,有貪官,南方邊陲小鎮變成走私中心,朝廷一籌莫展。鴉片戰爭一敗塗地,出現香港,因緣際遇,成為國際貿易、金融中心,各種種族宗教信仰雲集共處,餘下就是歷史。

歷史軌跡說明什麼?

其一:此前各朝礙於居中自尊的排外心態,一俟力所能及,即會扼殺前朝遺留下來的「異數」,強求全國歸一統。但願歷史不會重演。

其二:此前各朝,沒有好好總結前朝沒落的原因和導致出現邊陲經貿中心的緣由,既治不了標更治不了本,還耽誤診斷,以至重蹈貪污腐化、宦官弄權的覆轍。但願歷史不會重演。

當然,任何歷史比喻都有其局限性,正如某地方官員以「鎖在深閨人未識」比喻政改方案。很難相信其本意是暗諷人大常委的決定像楊貴妃,會禍國(大唐)、禍黨(外戚黨),還搭上一個昏君(唐明皇)。

看來真的要推行完整、翔實的國民教育。

近代史對政改又有什麼啟示?下回一起品味。

2020年後記:

1. 刺桐即現在的泉州;也就是馬可波羅游記中的Zaitong。耶穌教(Nestorian)最早就是經刺桐到唐朝;金庸修訂《倚天屠龍記》時也要補上。明朝成立18年即滅刺桐。

2.月港即現在的漳州。銀的來源是南美洲走私貨(主要產地是玻利維亞Potosi,輸歐要交稅),當時稱本洋(cobmoney)、鷹洋,質量參差。清朝成立12年就禁月港。

3. 香港近幾年的紛爭,源於官員的無擔當或無能。水貨客長期擾民,2010年後尤甚,卻一直得不到處理;民怨沸騰,偏激難免。唯不知是北京當時被貪污腐化困擾,聽之任之,容忍內地海關不執法,還是北京信息壅蔽根本不了解民情,抑或香港特首不敢如實反映民怨,還是刻意炒作所謂「港獨」以掩飾其無能。

鄧小平談香港問題,強調官員要有「氣度」。可惜的是,一如前朝,吏治不彰,敗事有餘,餘下的就是歷史,成了後人再三品味的題材。

黃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