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一瞬間,仁醫出書傳承創傷學

伊利沙伯醫院的李建恩醫生(Johnny)和鄭敏樂醫生(Mina),在3年前開始籌劃出版一本有關嚴重身體創傷的書,此書內容極之豐富,總結了香港過去20年的本地經驗和實踐,更前瞻最新的科技和技術。

嚴重的創傷(trauma)如交通意外、工業意外、從高處墮下等,傷者多命懸一線,身體多處骨折、內臟或受重創、靜脈及動脈受傷,引起大量出血,失血過多,嚴重影響身體各器官,腦部缺血缺氧,失去知覺,後果嚴重!生死存亡,全憑救援者把重傷者及時送院,到了急症室,當值醫療團隊便要把握時間,分秒必爭。由受重創到急救,只有黃金一小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多名醫生合撰  前瞻醫療科技

伊利沙伯醫院的李建恩醫生(Johnny)和鄭敏樂醫生(Mina),在3年前開始籌劃出版一本有關嚴重身體創傷的書,經過他們的努力,邀請了30多位本地和外地的前線醫生合寫了《創傷學──現行實踐與前沿發展》(Current Practice and New Developments In Trauma)一書。此書內容極之豐富,總結了香港過去20年的本地經驗和實踐,更前瞻最新的科技和技術如骨科的導航系統,如打電子遊戲般的高科技去做手術。

兩位醫生都是有心人,他們事忙,所以請了呂志剛先生負責新書的策劃和推廣,並在7月16日(周六)下午進行新書發布會,並邀請了志雲大師親臨觀塘的T Club主持網上直播(Facebook影片連結:www.facebook.com/Mina.Cheng.50)。我是呂Sir的朋友,有幸出席此盛會。

新書發布會當日情況。
新書發布會當日情況。

當日T Club可謂坐無虛席,出席的醫生近40人,大部分都是公立醫院的巨頭,包括院長、顧問醫生,包括我們久違了的周一嶽醫生,他是骨醫界的翹礎。原來他在任瑪嘉烈醫院骨科主管時,1992年建議派醫生去美加等地進修嚴重創傷治療,至今香港已有5所創傷治療中心,分布香港、九龍和新界。有了中心協調各個專科,主要包括外科、骨科、放射科及各有關的專科醫生,大大降低了死亡率,由60%降至12.5%。當中的「三合一盆骨折療程」更得到國際認可,外國學者更稱之為「香港方法」,鄭敏樂醫生也是這個方法的重要參與者之一。

新書發布會除了有李醫生和鄭醫生外,更請到何曉輝醫生出席。他更資深,是香港急症科醫學院前院長,他分享了兩個難忘的個案,其中一個是1982年在深水埗元洲邨精神病漢到幼稚園斬人的慘劇。

冀推及海外  為香港爭光

另外,志雲大師是個出色的主持,時而幽默,時而追問,不知不覺間一個多小時的訪問便過去,毫不艱深沉悶。他問到「香江才子」陶傑在1992年交通意外險死的搶救經過,笑中有淚。陶傑當年任職《東快訊》(Eastern Express),深夜收工與一班同事由九龍灣乘車往尖沙咀,在途中遇上意外,有乘客更被拋出車外……

除了3位嘉賓,志雲大師也邀請多次醫生分享,包括周一嶽、沈醫生、Dr. Susan Chan等……有骨醫的知識,有放射醫生的工作,更有止血方法的示範。

志雲大師舉重若輕,揮灑自如,能掌握節奏,深入淺出,自然而然,庖丁解牛,不愧曾任廣播DJ(韋加晴)和電視台的老總。我也是他《飯局》和頻道的粉絲。這一個多小時的內容,日後將在「志雲頻道」中分集播出。

作者(左)與陳志雲合照。
作者(左)與陳志雲合照。

當日,我被呂sir安排和潘明珠和李默同枱,會後同晉下午茶,交流寫作心得確是意外的收穫。

當日出席的醫學界精英,不論年齢都是充滿熱誠和有專業追求,仁心仁術,加上日新月異的科技,確保了香港人的性命和健康,我代表普羅市民向香港的醫療團隊致敬,希望精益求精,可在亞洲甚至世界推廣「香港方法」為港爭光。

新書簡介:

書名:Current Practice and New Developments in Trauma
編著:Lee Kin-Yan, Mina Cheng
出版社:Cambridge Scholar Publishing
出版日期:2021年12月

陳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