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皆機運

近年坊間時興一句話,當水星逆行開始,大市有權大跌。大市每日都有機率大跌,什麼叫有權大跌?

這是出自卡內基的名言。由首篇文章至今,筆者介紹了計量分析的世界觀,長線呈趨勢!而趨勢以碎形的形式運行,卻同時可用經濟循環來表述。短線是隨機,隨機卻不是經常出現。隨機一詞,包含了不確定性、不可預測、風險、僥倖、偶然性甚至混沌!而同時潛台詞便是隨機過後會回歸秩序,所以在秩序時便慎防隨機事件發生,在市場中所有操作,都不會過於進取,槓桿過大。而一旦出現隨機事件後,便穩用回歸均值的手法操作。在區間市與趨勢中遊走,便是筆者研發的向心系統!

步入2018年1月單月大升10%以上,在大市超買下,回吐是可預示的。適逢一件財經界人士關心的天文現象將發生便是水星逆行,究竟又會否老調重彈?借一個明顯超買回吐的事實,以水星逆行來包裝,把一件後科學的事,說成呃神騙鬼,招搖撞騙呢?

水星平均每隔約94天就逆行約22天,所以每年均會出現3至4次逆行。每到水星逆行期間,總是會讓不少迷信的投資者惶恐不安,此等擔憂有不同說法,有指各地指數均會出現轉勢,又或較大波動,甚至大幅下跌。只要刻意拼圖,總會找出某一年大跌剛好發生水星逆行。

筆者以1951年至今的道指數據分析,一共發生了210次水星逆行,水星逆行期間上升的比例達59%,而下跌的比率只有41%,而1951年至今780個交易月,升跌比率同樣是59:41。可理解為升跌比率一致,水星逆行跟長線趨勢一樣,並不具備任何待異性。要升的始終要升,同水星怎樣行沒什麼關係。

水星逆行開始轉方向?

近年坊間時興一句話,當水星逆行開始,大市有權大跌。大市每日都有機率大跌,什麼叫有權大跌?語意不明,筆者只明白,胡亂入市或許輸光,水星逆行前至逆行期間升轉跌或跌轉升轉勢的比率只有約21%,橫行後轉升或跌的比率約19.5%,而走勢轉為橫行的比率約17.1%,維持趨勢不變的約30.5%,其餘大都是轉入先升後跌或先跌後升等的走勢。由此可見,水星逆行有利轉勢之說並無根據。維持橫行的有30.5%而再加上升轉橫行及跌轉橫行的機率便是47.6%,這跟詭指780個交易月細波幅運行的比率達46%十分接近。亦沒有什麼特異性,水星逆行並不為大市帶來什麼驚喜或驚嚇。

終止逆行又轉向?

那麼,水星恢復順行後,大市的趨勢又會如何呢?從統計數據中,水星逆行期間至順行後升轉跌或跌轉升轉勢的比率約19.5%,橫行後轉升或跌的比率約15.7%,而走勢轉為橫行的比率約27.6%,維持趨勢不變的約30%,其餘都是轉入先升後跌或先跌後升等的走勢。

從附圖可見,水星逆行間,既沒有明顯轉勢,也沒有波幅擴大,出現的大波幅機率,跟全年平均機率一致,為何水星逆行這種指標吸引大眾?首先以水星逆行為指標的,如不是太天真,對某一些分析員太信任,便是太懶惰自已沒有好好做數據!水星逆行的日期是計算出來、準確無爭議的。市場參與者往往也希望找尋這種準確無誤的介入點,60至70年代,市場參與者用上黃金或死亡交叉來操作,後來漸漸發現準確度低,當均線糾纏更是反覆。80年代用上動能系統,MACD出買入訊號便買入,但仍是一樣,有反覆的時間!市場並不存有非黑即白,簡單操作的時刻,始終短線是隨機,長線有趨勢!

上周六傍晚跟券商的朋友飯聚,當中一位年輕人提到風水術數看市,對於初一十五、超級月亮、節氣轉勢的數據分析,筆者都曾以數據量化分析,所以飯聚中跟對方簡單分析,事實上只是大包圍。反觀,飯聚當天灣仔發現戰時炸彈,剛好跟筆者吃飯,那個發生機率便更罕有,如果炸彈爆炸飯局便驚天動地了。

事件發生的機率應被視為,「該事件可能發生的程度」並應指出機率高的事應較高機會發生,現時坊間一般評論分析大市,升穿某個機會便如何操作,跌穿某個價位便如何操作,筆者認為相當合理,因為很多評論員對波幅及機率計算並未完全理解掌握!但對於一些似是而非,有權升穿,很大機會升穿不過沒有升穿便有權跌穿,甚至乎大呼市場見頂,只要回吐三數十點,便高呼萬歲,事後大市持續衝高便沮喪萬分。筆者對於「有可能的機率」這類用法很敏感,機率本身已帶不確定性,再加上可能,並不是加強了其不確定性,而是更反覆,好像小時候學英語時,一些語法錯誤的情況,同義反覆。

要表達機率統計學家會用數字來表達,早前有一位博士,認為2018年1月首周大升,後市應回吐,而美元在2017年持續下跌,步入2018年應反彈上升,有質素的讀者當知道怎樣!文中並未提及任何數據去支持,結果大市續升,而美元續跌,那位分析員便指有質素的讀者應該順勢而為,本人更是市場第一人指出應該順勢而為的人。話說得滿滿,可是對身在市場中人,卻不能以此果腹,又哪有力氣給予掌聲?

凡事皆機率,機率值不會小於零,同理,再大發生的機率,都不會大於一。所以市場的走勢難以確定,有趣的並不是預測,而是在不能完全確定的情況下操作,筆者的操作方法先由控制風險開始,繼而即市大市不確定的情況下確定/鎖定利潤!市場中有些人士,喜以回報率,值博率來計算,卻並未理會成功率及其後續操作的考慮。早前子跟本港名醫精神科專科醫生何定邦醫生聊天,談及一些精神科藥物有不同劑量下的功效。醫學的文獻集中以藥物有多少有效程度來計算,卻鮮有計算多少機率會生效,思考的角度不同。

劉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