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形勢對樓市的影響

──圓桌會議專家論樓市(三)

在本部分,講者將討論提升至宏觀層面,探討聯繫匯率、美國經濟及環球形勢對本港樓市的潛在影響。在最後,四位講者亦分享了他們對本地樓市的展望。
在本部分,講者將討論提升至宏觀層面,探討聯繫匯率、美國經濟及環球形勢對本港樓市的潛在影響。在最後,四位講者亦分享了他們對本地樓市的展望。

指數期貨買賣可作對沖之用

觀眾:剛才李思名教授提到樓宇難以沽空,但如果是樓宇指數如施先生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或者美聯樓價指數,能否有中原城市期貨指數?
另外,過去幾年美元貶值近30-40%,令購買房地產有保值功能。加息和加供應難以於短期內實行,但匯率變化可於短期內出現,如俄羅斯盧布貶值近一半,幾個月前澳元於一個月內跌30%。是否可能美元突然轉強,港元隨之,保值功能大幅地被削弱,令樓價下調呢?
施永青:我曾經積極地於期貨買賣市場裏推行中原城市指數,因其功能可用作套戥。例如銀行做了很多按揭後,發現樓市下落、賣樓情況不理想,可以沽指數。但似乎當時本港期貨市場不太接受新產品。最近我與北大正在進行一項研究,討論深圳指數能否在期貨市場中買賣。當中的指數只作參考,而實際價格則由市場決定。
相比起金融危機時期,現在美元的走勢相對鞏固。現在港府依然緊抱美元與之掛勾,是因為政府認為港元仍處弱勢,未能承受匯率波動的衝擊,認為當港元弱勢時分離會造成市場恐懼;只有在港元強勢時分離,那至少美元升幅對港元的影響就會減少,但最少目前我看不到有這樣的趨勢。 由於港元與美元掛勾,美元大幅升值應該對香港樓市的影響不大。反而香港人會很高興,因以日元及歐羅匯率計算,香港樓價均有升值。
陳寶明:我與施先生持相同看法,香港政府不會輕舉妄動。金管局正等待人民幣國際化後,慢慢轉成與一籃子貨幣掛勾,而非單純與人民幣掛勾。假如人民幣流行,港元的功能將會類近於現在的澳門貨幣。不論美元如何變動,由於金管局的人不想承擔責任,他們都不會貿然決定和美元脫勾。
另外,當美金強勢同時代表港元也是強勢。在貨幣貶值的時候就需要干預,不斷拋售珍貴的外匯會使自己經濟受損,但在炒強勢的時候,金管局是「有錢落袋」,所以大家不用太擔心。至於期貨指數方面,經過多次技術性分析以及法規部門的意見,我們很難遊說按揭部門,說服他們中原地產指數可以達到對沖的功能。
在場觀眾亦有參與討論。
在場觀眾亦有參與討論。

建築成本 實非樓價上升主要因素

觀眾:即使供應增加,但樓價仍然沒有下跌,是因為建築成本佔大部分,比地價還高,這是否一主要因素?如果是,成本來自勞力,是否表示有輸入外勞的需要?當輸入外勞會否引起其他問題呢?
土地供應不足為人所共之,其實四大地產商手上都有土地儲備,為數亦不少,有沒有可能政府與發展商合資發展?
施永青:社會上有很多看法是與事實不符的,例如是聲稱地產商有很多的土地儲備。所謂的土地,其實是未經規劃的農地,未可動用;若這些農地一經規劃,相信大部分發展商會即時開始建造工程。
就以新界東北為例,如果你一定要使之政治化、批評是否有官商勾結,香港就會停滯不前。政府已經諮詢了很多年,只是現在東北發展成為了熱門話題,才有大反響出現。其實我也贊成讓東北農地復耕,但問題是現在香港有多少農地讓他們復耕?大學生有多少人立志當農民?香港現在追求農業自給自足是沒有可能,而且成本很高。
另外我想回應另外幾個觀點,我認為建築費高昂的說法,某程度上是地產商過份誇大。因為建築費再貴,亦不會比地價貴。以目前市區樓宇呎價過萬為例,假設建築費由以往1000元加至3000元,減去了建築成本後,依然有6、7000元屬地價。現在香港人並不是沒有足夠的建築樓宇,而是不夠金錢支付地價。其實只要政府在批地方面對於土地用途上作出一些限制,就可以輕易避免外來資金影響樓價。我的「港人港地」主張,和梁振英最大的分別是,梁振英主張只賣給港人,而我是主張只賣給香港首次置業人士,只能自住不能出租、不能再轉讓給不符合資格人士。如此一來,年輕一代會知道未來最少有一些新建住宅只能售予他們。
另外就輸入外勞問題而言,我認為輸入外勞對基層市民依然有好處。事實上建造業提供了足夠的工作機會,香港有很多地盤等開工,仍等立法會的批准。
對於後市,論者各有不同看法。
對於後市,論者各有不同看法。

要提防美元加息對買樓成本的影響

主持:對於香港樓價或房屋市場形勢有什麼看法?供應不足,樓價繼續上升,香港已經接近樓市泡沫。
施永青:我對未來樓市的看法相對保守,影響樓市的主要因素都趨向負面:香港政治爭拗多,社會不穩定,經濟又因大陸開始放緩而無法分一杯羹,年輕人的定位又不願配合大陸發展。因此,我相信經濟方面會面對壓力,利息會加,供應亦有機會增加,純粹就投資而言,現在不是入市良機。
李思名:就算家長願意付至少4成首期,500百萬一個不夠500呎的單位,究竟有幾多家長可以拿出200至300萬給子女置業呢?我對此抱有懷疑。
陳寶明:從短期而言,我認為都是求安定,但長遠來說我會持悲觀的看法。供應方面,政府當然會想辦法增加「熟地」,反而需求再升就機會不大。另一方面,要留意環球經濟形勢,如美國應該不會加息,因聯儲局已宣布會按外圍環境作調整──歐洲油價不斷下跌,而美國通漲又一直走低至1.6%(聯儲局的目標是2%);雖然失業率有改善,但長期失業者的數字無變。
歐盟國家(如希臘)將陸續舉行大選,若執政黨上台後不認帳,希臘又隨時退出,持有希臘債券的國家又不知會否承擔責任。今年加息機會微,但我們不是着眼於今年息口,而是環球經濟的通縮壓力愈來愈大的時候,不同國家都會採量化寬鬆,問題就是歐盟和日本進行量化寬鬆時,資金會否流入香港呢?實際上,香港政府都擔心經濟問題,現在全民就業,但之後呢?
以現在港息低於美金,我一直覺得這是非常危險的。或許有些人覺得暫時供樓仍算輕鬆,但當幾年後美國回復正常水平約3厘,香港的息口亦會提升至約3厘,那你的供樓負擔會升多少呢?這裏有一指標,當息口升1%的時候,供樓負擔會多12%。幾年後利息或會增加,想置業的朋友要考慮這因素。我擔心加息後,特別是小單位,300多呎,每呎1萬多元,年輕人用父母儲蓄去供首期,其餘五成靠自己。但大家有否聽過負資產呢?
李彭廣:特區不應因樓價跌,需求減少而停慢步伐去開發土地。
──圓桌會議專家論樓市(三)(系列完)
現場圖片:樹仁大學提供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