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環保少女確實在做秀,但這並不是她的最大盲點

瑞典環保少女桑伯格成為推動環保的明星,這恰恰說明了在社交媒體時代的遊戲規則:不管你的出發點多麼正當,如果你不想方設法引發關注,就根本沒有人關心你在說什麼。

於全球氣候惡化的演講,她聲淚俱下,厲聲指責領導人的不作為:「你們用空話偷走了我的夢想和童年,和那些正在受苦、死亡的人們相比,我是幸運的。我們的整個生態系統正在崩潰,人們是時候睜開眼睛了。」

在演講中,她要求全世界各國政府應該在10年左右的時間裏面實現完全零排放,這意味着在很短的時間裏面完全取締燃油車、飛機機油、全人類都改吃素。

因為這場演講,很多人知道了這位環保少女的存在。

事實上,她在歐洲已經成名至少一年多了,也早已經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獎提名。有理由相信,她會成為環保領域的「馬拉拉」(1997年出生的巴基斯坦少女,呼籲女童受教育權,2014年獲諾貝爾和平獎)」。

而在此次演講之前,桑伯格已經在歐洲媒體上活躍多時了。

她出身於瑞典藝術世家,從2018年的某一天開始,她每周五不上學,到瑞典議會前舉著環保標語靜坐,抗議政治家在環保問題上不作為。當年8月,她又發起「星期五為未來」行動,號召全世界的青少年仿效她,獲得了成千上萬人的響應。

由於這是第一個青少年自發關注某個政治議題的案例,加上桑伯格小小年紀就擁有出色的演講能力,自然成了媒體的寵兒,各種報道鋪天蓋地。

於是,短短一年間,她就被塑造成了抗擊全球變暖的標誌性人物,妥妥的網紅。

桑伯格出名並非偶然

在歐洲,環保意識早已深入人心,經濟發展要符合嚴格的環保標準,普通人開小排量的兩廂汽車,名人騎自行車上班,都已經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而近幾年,地球見證了更頻繁的乾旱、洪災、火山爆發,氣候變化問題自然越來越受到選民的關注。

因此,和世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環保在歐洲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理念和倡議,更成了一股不可小覷的政治力量。

以今年5月的歐洲議會選舉為標誌,主打環保議題的綠黨已經全面崛起,從歐洲政治的邊緣漸漸逼近了核心。

在德國,綠黨擊敗了傳統政黨社會民主黨,成為僅次於執政黨基督教民主聯盟的第二大黨;在英國,綠黨的得票率超過了英國現在的執政黨保守黨,在英國政壇引起的震動可想而知;而在愛爾蘭,這是該國首次選出了兩名綠黨議員。

選前的民調顯示,法國綠黨在18到24歲年輕人間獲得了25%的選票,遙遙領先於其他政黨;德國綠黨在30歲以下年輕人群體中也處於領先位置,獲得了33%的支持率。

正是這樣注重環保的社會氛圍,才孕育出了桑伯格這樣的少女環保明星。

很多人指責她做秀,質疑為什麼一個高中生,只因為說了一些所有人都耳熟能詳的東西就可以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而那些在環保一線年復一年奮鬥的農民和科學家,卻沒能得到應有的關注?

這些困惑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應該說,這是社交媒體時代幾乎可以針對任何議題的天問。然而,它也恰恰指明了這個時代的遊戲規則所在:不管你的出發點多麼正當,如果你不想方設法引發關注,就根本沒有人關心你在說什麼。

從這個意義上講,做正確的事更要大張旗鼓地做秀,因為你不做秀的話,公眾有限的注意力就會放在那些無聊瑣碎的事情上去。

環保需要明星級人物推動

環保是一件好事,因此同樣需要明星人物,桑伯格只是有意無意地迎合了規則而已。和當年的戈爾一樣,她的做秀和成名,引起了人們對環保的關注和討論,這不是什麼壞事。

至於她的學業問題,是成為環保活動家還是回學校繼續學業,應該是她本人和家人該關心和做決定的事。

桑伯格去紐約,為了降低碳排放,沒乘坐飛機,而是坐帆船去的,路上花了近一個月時間。而在這一個月里,巴西亞馬遜雨林正燃起熊熊大火。

對亞馬遜這樣規模的雨林來說,起火的現象每天都在發生,只是今年特別多。原因是雨林周邊有305個土著群體,多年以來他們一直採用刀耕火種的做法,砍伐森林,草木曬乾後用火焚燒,經過火燒的土地變得鬆軟,為農業或其他發展騰出空間。

今年1月,巴西新總統博爾索納羅上任,他一直聲稱要「通過開發亞馬遜雨林的經濟潛力來振興巴西經濟」,因此放鬆了環保執法,對亞馬遜土著燒雨林獲得農地的行為採取放任自流甚至鼓勵的態度。大火發生後,歐洲國家以提供救火資金為條件,要求博爾索納羅在環保上嚴格執法,被他一口回絕。

事實上,幾乎所有打著民粹旗號的領導人,對環保都持敵視和漠不關心的態度,認定氣候變化是騙局。

環保牽涉經濟利益和發展模式

這裏面的根本原因是,環保不僅是理念,更牽涉到具體的經濟利益和發展模式。而民粹領導人通常都獲得了中下層民眾的支持,這些民眾從事的,往往就是在環保上表現不佳的傳統行業。

特朗普廣受詬病的是上任不久就退出因應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他聲稱協定帶來了苛刻的財政和經濟負擔,節能減排措施將損害美國的煤炭、石油等產業,減少就業,因此,退出協定是為了維護美國勞工的尊嚴。

他顯然已經把話說得很清楚了:他不能得罪那些集中在煤炭、石油等污染高行業的支持者。

因此,博爾索納羅和特朗普的環保立場背後,是精明的現實政治操作。但是,他們背後確實有成千上萬的支持者,這些人的生計是實實在在的問題。

桑伯格肯定討厭博爾索納羅和特朗普,但她能給那些支持者找到符合環保標準的新工作嗎?

從這個角度看,她的極端環保理念,就有了強烈的「何不食肉糜?」的成分。

不僅如此,推行環保的事實和科學基礎──全球變暖,即便是在發達國家,也遠沒有得到每個人的接受,對全球變暖表示質疑的,不僅有特朗普,更有戴卓爾夫人。

桑伯格要求政治家聽環保科學家的,問題是科學家們在全球變暖上的意見同樣是不一致的。

全球各地都有保護環境的訴求,但科學家們在全球變暖上的意見同樣是不一致的。(亞新社)
全球各地都有保護環境的訴求,但科學家們在全球變暖上的意見同樣是不一致的。(亞新社)

2007年3月8日,英國廣播公司BBC播出了一部叫做《全球變暖大騙局(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的紀錄片,採訪了9位研究氣象學、氣候學、海洋學、生物地理學和古氣候學的教授,用大量證據否定了「人為全球氣候變化」的說法,直指它為「謊言、當代最大的騙局」。

影片指出:全球暖化的背後其實是一個由狂熱的反工業化環保分子創造出來的高達數百億美元的全球產業,這個有利可圖的產業獲得了那些用恐慌故事來爭取研究基金的科學家們的支持,又被政治家和媒體大肆渲染。

影片的結論是引起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並不見得是人類活動,而很可能是太陽黑子和宇宙射線。

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在其2003年出版的自傳《治國方略》中就質疑氣候變暖論背後的主流科學預測──海平面上升被誇大了嗎?影響全球氣候的主要力量真的是二氧化碳,而不是諸如太陽活動這樣的自然因素?她蔑視末日論者,並嘲笑前美國副總統阿爾·戈爾「昂貴且對經濟有害」的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計劃是徒勞的。

而戈爾本人的身份也一直廣受詬病,他是美國前副總統,卸任後推出環保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成了著名環保人士。

然而,戈爾的另一個身份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公司美國碳交易系統控股公司的大股東,戈爾通過直接投資和為這個龐大市場提供顧問咨詢和演講,已經賺取了超過上億美元的財富,而一旦美國國會進一步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戈爾的個人財富還會進一步增長。

然而,據美國媒體爆料,一向被尊為環保鬥士的戈爾,其位於田納西州納什維爾市的豪宅的用電量大約是普通美國家庭的15倍,普通中國家庭的100倍。

事實上,環保成了政治和謀利的工具,這在最近香港的暴亂中也有所體現:一些環保團體的背後就是大地產商,保護郊野公園等口號,有意無意間成了推高香港房價、阻撓擴大土地供應的幫凶。

筆者沒有環保相關的專業背景,無法對「全球變暖」是否是騙局給出明確的回答,但想指出的是,無論是全球變暖、環保和桑伯格,相關的爭議和討論是很多的,遠沒有達到眾望所歸的程度,也不是什麼不能觸碰的政治正確。要討論這個話題,必須要把相關爭議一並考慮進去。

有不少中國人對桑伯格不以為然,甚至稱她是「戲精」,這和中國的整體發展階段和人們的一系列觀念有關,在西方,類似的評論也是比比皆是,回懟桑伯格的,其中不乏很多名人,中國人的看法其實並不特殊。

不少文章以此為藉口對國人進行口誅筆伐,似乎中國人在這方面特別落後,這根本不是事實。

我想,很多人還是更同意法國總統馬克龍對桑伯格的回應:

「那些極端的立場,是造成我們社會敵對的根源,年輕人的集會活動都有意義,但必須將注意力放在那些阻礙政府採取有利於改善氣候問題的政策的人士上,我沒有感覺到法國政府或德國政府正在阻礙這些政策的實行,法國將全面禁止煤的使用,也將停止碳氫化合物的開發,我們正在行動。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可以幫助我們向那些阻礙環保政策實行的人士施壓,可以做出具體行動的年輕人。」

原刊於世界靈敏度微信平台,本社獲作者授權發表。

趙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