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獨的播種者
今天鬧港獨的憤青究竟是從哪裏來的?
從年齡層來說,他們在19至34歲之間,亦即是我們日常說的00後和90後。他們之間有一定的成長集體回憶,和對香港現狀和未來的共同想像。
這裏我用了「集體回憶」、「共同想像」等潮語,因為這些主要都是感覺,跟事實未必完全相符。
影響這些人「集體回憶」和「共同想像」的,主要是他的父母、師長、傳媒和大眾文化。這些播種者,主要是39至54歲之間,亦即是我們日常說的80後和70後。
播種者成長於80年代中期到回歸前夕,那是89風波前後,香港移民潮大盛的年代,是港人對內地恐懼的高峰期。
但另一方面,這也是回歸之前經濟畸型增長的年代,因為人才大量流失,就業不是問題,升職加薪,搵工跳槽是常態,人人都在炒股炒樓,根本無心學習和工作。「魚翅撈飯」、「濕濕碎」、「摩貨」,是當年的流行語。
對他們來說,回歸和之後的金融風暴、房地產泡沫爆發,百萬家庭負資產,和隨之的五年持續通縮,是一場難忘的噩夢,而成長過程中缺乏良好的學習和工作態度,因而能力不濟的他們,也從中產往下流。回歸之後大量年青移民回流,加上內地精英湧港,對他們造成極大的競爭。
所以,對大部分播種者來說,共產黨就是不好,回歸就是不好,港英年代是他們美好的回憶。
但是他們已被生活重擔壓着,無力反抗,只能把他們的怨憤,自覺或不自覺地傳給下一代。
香港將逢亂世?
時下的00後和90後,從小就從各方面接收到十分一致「殖民地時代好,現在不好」的信息。而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也實在感受到長輩於回歸之後為口奔馳的壓力。
而於外在環境中,社會在分化,貧富懸殊在加劇,使他們在一個物質富裕的社會,竟然產生「生於亂世」的奇怪感覺。
我們別笑。於違法「佔中」期間,「生於亂世,有種責任」成了金句,中文大學學生在校園中擺了這字句的橫額,還跪了好多天,他們都不是笨蛋,他們都是認真的。
傳播學有這樣的定律:政治就是感覺,感覺就是現實(Politics is perception; and perception is reality)。青年人真的覺得「生於亂世」,你能說服得了他們嗎?
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2017年香港窮人又增加了,每五個市民,便有一個生活於貧窮線之下,更可憐的是,這100多萬窮人當中,竟然有1.75萬是有本科以上學歷的!
讀書不但無助向上流動,還托不住往下流的壓力!
另一方面,你能告訴他們前途無限嗎?因為他們很知道,即便是學習力強,上了大學,本科畢業之後,工作大多是推銷,工資跟法定最低工資差不多,捱到30歲,大概每月還不到2萬,離家獨立生活,只能住「劏房」,租金就佔了薪水一大截。
年青人如何敢結婚?他們連解決性需要的空間都沒有。(被剝奪議員身份的港獨分子游蕙禎名句:「年青人連扑嘢地方都冇。」)
特區政府未經諮詢,拍腦袋出來的置業主導房屋政策,真有「何不食肉糜」的感覺,二手樓市場即時轉旺,成為少有立竿見影的公共政策。
面對這局面,我也相信香港將逢亂世!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