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美術教育的網絡科技學習

現時網絡科技渉及的層面非常廣泛,今次只談談將互聯網作為一個資訊平台、數碼資料載體,以及藝術創作借用展現的空間,其中技術可以如何利用的探究。

萬維網WWW的發展

網絡由最初原生技術出現到今天,發展已超過50年。

1969年9月2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一名工程學系教授帶領一批研究生,用一條5公尺長的電線,把兩部笨重的電腦接駁起來,測試它們能否形成交換數據的網絡,最終發展成為今天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互聯網(Internet)。

互聯網誕生數年後電郵出現,其後更有賴當時的谷歌全球副總裁文特‧瑟夫(Vinton Cerf)及美國電子工程師羅伯特‧卡恩(Robert Elliot Kahn),在80年代共同制定TCP/IP通訊協定(protocol)和域名系統;以及英國電腦科學家添曼菲·尊·柏納斯-李爵士(SirTimothy John Berners-Lee)在1990年12月25日,成功利用互聯網實現了超文字傳輸協定客戶端與伺服器的第一次通訊,而建構了目前全球通用的萬維網(World Wide Web,WWW)。這些互聯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讓當初互聯網只限於軍事和教育用途,如今已成為商界和家庭廣泛使用,甚至發展出互聯網2代(Web 2.0),以及可能建基於創新5G傳送技術的全球物聯網(IoT)的Web 3.0世界。

這個月開始,在千禧年以電郵服務起家的科網巨企雅虎(yahoo!),雖然退出國際舞台,但過去的網頁、網站、平台、搜尋引擎、博客、播客、網紅,仍然依附在萬維網,並衍生各種網絡應用、移動應用,影響着全人類的生活和未來。

網絡學習的進程

現時網絡科技渉及的層面非常廣泛,今次只談談將互聯網作為一個資訊平台、數碼資料載體,以及藝術創作借用展現的空間,其中技術可以如何利用的探究。

以教育專業角度出發,回顧20年資訊科技教育(ICT)歷程,大家都很能掌握通過互聯網,在學習上可以作為額外信息來源的渠道;也可通過各類平台用作為溝通、交流和分享網絡;在開放式、專屬式或定點式平台,又可以用作個人圖文、視訊發放,創作成果展示空間。50後還會經歷過教育應用上出現的BBS論壇、學習分享網站、WebQuest平台、MOOCs課程的發展;又見證過web-learning、e-learning、i-learning、m-learning、v-learning、O2O、OMO等網絡學習模式衍化。目前還看到各種利用語音和視頻進行多元主題學習的大大小小線上、線下網絡頻道和平台,造就不小網紅大咖和教師。「e+教育」不單是一種教育服務規劃,還是一種很有潛力的教育服務產業,大家可以看到全球科網巨企(Google、Apple、騰訊、阿里……)都正瞄向校內、校外教育及培訓的大餅。

筆者從少已有積存剪報的習慣,在職後條件稍好也很喜歡搜購個人興趣主題的書籍。同道中人必定理解實踐過程中的費時費力,以及面對存放空間的壓力。在千禧年的科網熱潮,當時上網仍然停留在用電話線以模擬技術撥號,速度為56k/sec年代,下載一張A5圖片最少都要等幾分鐘。但不少科網企業都預示技術和訊號渠道很快會改良至上100MB/sec的速度,所以當日新股的市盈率也值千倍之高。

個人沒有陷入炒股的迷思,但當時正為到北京參加一個藝術教育論壇搜集資料,發現全球教育界都對未來網絡技術着迷,認為必將顛覆學習模式和教育規劃。筆者當時也有感網絡資訊爆炸,書刊上的知識確實落後五至十年,而且也和後現代強調用家自行建構知識和定義概念的理念不符。想像千禧年以後,人人頭上都會有一個自家虛擬空間(現在叫做「雲」Cloud),對知識的探求會一如近年學習理論開始關注的Google效應──減少記憶內容考查,有必要加強課堂自主探究和設計創意學習活動。所以對書本的需求肯定愈來愈低,只好拿到印刷廠切割,黏合上色,製成紙磚。就用這種對未來數碼世界下紙本知識消減的概念,創作了下面圖一的這件纖維藝術——千禧磚。

圖一,林桂光:纖維藝術,千禧磚,2000年。(書紙、塑膠彩着色,50cm x 50cm x 200cm)
圖一,林桂光:纖維藝術,千禧磚,2000年。(書紙、塑膠彩着色,50cm x 50cm x 200cm)

藝術教育的借鏡

各地政府過去20年推動ICT教育,在幾個階段的評估,成效大多強差人意。這一波世紀肺炎疫情,看到不論校內、校外教育的網上學習技術應變,以及學與教在範式轉移適應上,都突顯過往資訊科技教育的投資,未能取得普及化、深化、轉化的效果。但公平一點去衡量,20年來花錢,也算出現多姿多彩的探究模式,和累積了豐富的試驗成果。

反觀藝術教育,可能受傳統藝術學習和表現形式的限制,同時對學習科技的意識和準備不足,看到校內、校外藝術教育在網絡科技應用,互聯網平台借用、數碼媒體表現的拓展上,都顯得滯後和緩慢。在很多藝術教育培訓活動分享中,筆者屢屢指出,技術掌握不是問題,激發革新意願才是難題。個人常用的電郵已有20多年,2000年已開始探究模擬手機的m-learning方案。六、七年前微信(WeChat)在香港推廣已率先下載,目前開設有Facebook(面書)專頁及微信公號做教育專題分享。千禧年探究纖維藝術及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ament),同時也開始思考網絡和數碼媒體在美術學習和創的可能性,這都關乎教師的學習意識。圖二的「數碼版畫」,就是看到當時的文字(特別是中文),在不同網絡平台/網頁,會因為字元內碼不同,而出現「亂碼」的有趣現象,所以用一種「反諷概念」創作這件新媒體網絡藝術(Web Art)。現時因為不同文字字元已有統一內碼,或者平台能識別差異自動「換碼」,這種「亂碼」亂象出現的機會已很少,不再成為另類創作表現形式。

圖二,林桂光:「一國兩制的施政報告」,2001,「數碼版畫」A / P,(A4紙,數碼打印)
圖二,林桂光:「一國兩制的施政報告」,2001,「數碼版畫」A / P,(A4紙,數碼打印)

藝術教師同樣要接受ICT培訓,所以在網絡科技的學習、應用和創見都不能缺席。過往看到一些先行者的嘗試和案例,都可以學習、探究和延伸。例如優質教育基金(QEF)推出初期,便有學校用校本經驗,做出「無紙美術」教學方案,這種技術概念和網絡應用,可以有各種不同體現方式。2004年筆者也草擬了一個大中華地區在美術教育以互聯網為本的學習歷程檔案評估試驗計劃。現時在網上做藝術創作成果評選和個人檔案建構,已經很普遍。十年前Google已上線「隨身博物館」,2013年更開放畫廊功能,讓用家自辦在線畫展。今年巴塞爾藝術展因疫情關係未能在會展如期舉行,改為推出一個「Art Power HK」線上展覽,大獲好評。上月看到內地一家網絡公司更利用VR技術,推出三維觀賞的自行定制畫展平台,讓客戶按數量需求訂購在線套餐。這些免費網絡博物館及自定式虛擬展場,都方便web -learning、e-learning、i-learning的開展,有利美術欣賞教學、視藝創作評賞學習,以及推動跨地區藝術觀摩、交流。2017年騰訊在河北雄安設試點,推動一項「藝術教育+互聯網」計劃,欲借用自身強大的網絡優勢,將優質資源帶到鄉村藝術課堂。去年香港學生輔助會小學,因欠缺開發美術國畫課堂的資源和專才,便利用能連接兩岸三地課堂的遙距智慧教室(Distance Smarter Classrooms),和福州台三小學合作,定時以視像技術,開展同步v-learning國畫課。

利用網上藝術資源或原創內容,開發網上藝術教材及課程,更是校內、校外教育未來很重要的發展範疇。當然線上和線下的學與教安排,不能如目前所見純粹只是媒體和渠道的轉變,應該有各自適切的教學規劃才能見效。今年全球線上學習突顯的問題,值得藝術教師深思。剛看到報道,「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助理教授EkkehardAltenburger,憑着互動與動態的電子教學方法,令網上課堂變得活潑有趣,在今年歐洲電子學習會議上,獲頒第六屆電子學習卓越獎。他在上學期面授課堂暫停期間,利用多種電子工具、影片及數碼編輯軟件進行網上雕塑課堂,又特意為學生提供「禮物包」,內有造型工具、陶土和石膏,讓他們在家中練習傳統雕塑技巧,以輔助理論和實驗教學。他坦言,工作室的實習教學不能完全被電子工具取代,但能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升他們在理論層面的參與和投入程度。他亦會現場直播創作石膏雕塑的過程,並把課堂錄影,以便學生重溫;學生按要求完成各種習作,從繪畫至人體雕塑,以至將蠟和陶土模型分別製成青銅鑄件和石膏鑄件,並深入地學習藝術知識。」這是一次美術教育利用網絡科技進行「OMO」的經典示範,值得同行借鏡。

談到網絡科技在藝術創作的應用,上面的「數碼版畫」,只是低技術、低成本的例子。上一次「編程科技」的主題,有提及利用GPS定位踏單車在網絡上繪畫的創作;另外過去還有不少熱瀑網絡的創作個案。2013年有一款名為Bitstrips的漫畫創作應用程式,每日有超過2000萬用家花盡心思創作一個與自己真人極為相似的漫畫公仔,再利用漫畫方式描繪自己的經歷及表達心情,甚至創作無聊故事放在社交網絡做成洗板效應。當時還有人爭論怎樣創作一款屬於香港人的自畫像。2016年英國藝術家Nye Thompson曾經舉辦一個名為backdoored.io的網上展覽,素材全來自網絡保安漏洞,利用搜尋引擎截取全球無加密Web Cam的家居照,甚至有出現香港上環一個屋苑的影像。雖然藝術家表示希望展覽能令大家關注網絡對個人私隱的威脅,但創作手段也惹來非議。2018年初,內地有14位藝術家為探討「信息量超載」、「碎片化時間」、「低頭一族」等問題,利用自己的網絡生活素材,共同完成了一本叫做《覺、物》的互聯網生活報告,並以各人熟悉的創作媒介,做了一個匯報藝展。最後介紹一個有趣的互聯網串連的藝術創作:一位網民Gaddafo去年初上貼出一張「老母與畫」作品,並挑機接力創作。在Reddit發佈14日,參與接龍繪畫的網民多達40人。有網民甚至整理出反映畫作演變的流程圖,製作出「老母畫作系譜」,這可能是最socially engaged的網絡創作。

參考資料:

https://www.thestandnews.com/art/%E5%90%91%E8%80%81%E6%AF%8D%E8%87%B4%E6%95%AC-%E5%9C%B0%E7%90%83%E4%BA%BA%E5%B7%B2%E7%84%A1%E6%B3%95%E9%98%BB%E6%AD%A2%E7%B6%B2%E6%B0%91%E6%8E%A5%E9%BE%8D%E4%BD%9C%E7%95%AB/

https://www.boredpanda.com/mom-painting-strangers-copy-gaddafo/?utm_source=google&utm_medium=organic&utm_campaign=organic

下一篇會探究網路延伸的另一個重要技術應用範疇──「移動網絡」。

現代美術教育的網絡科技學習——亞太創藝談之20

本系列文章:

主要學習領域的中國元素

藝術學習空間優化的思考

STEM+“A”

藝術創意教育

現代科技如何為美術教育賦能

美術教育如何有效應對科技革新?

面對創新科技時代,傳統美術創作如何變革?

美術課堂的創新科技應用

開展學校教育變革與規劃,促進數碼美術教育創新

科技賦能現代美術教育的途徑(一)

科技賦能現代美術教育的途徑(二)

3D-Printing在現代美術教育的應用

現代美術教育的「虛擬實境VR」科技學習

現代美術教育的機械人Robot科技學習

機械人形態與技術應用演進

現代美術教育的無人機科技學習

現代美術教育的「編程」科技學

編程市場混戰 或會出現教育偏差

編程的技術應用與學習表現

林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