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美術教育的「移動網絡」學習

有論者認為,雖然聰明電話並不是蘋果教主發明,但移動網絡的火熱發展,認同是由2007年中首款蘋果自家iOS操作系統的3G iPhone手機,及後熱銷的iPad平板電腦開始帶動。

推動「Art Tech(藝術科技)」促進美育創新

筆者撰寫這個《科技賦能現代美術教育》的課題,是希望引起藝術教育專業對科技應用的關注。在科技發展洪流,藝術教育不能缺席;在未來人工智能世代,美術教育要擔好創意人才培養的重任。

最近不同網絡資訊,開始有一個「Art Tech(藝術科技)」主題的討論。在上月「行政長官2020年施政報告」,也首次有這個「藝術科技」專項規劃的兩個章節預算報告(77、78節)。雖然政府對「科技賦能藝術」的認知層面比較窄,仍然聚焦作為一種輔助藝術和創意產業發展模式的理解,未認識到有需要作更廣泛和更深度規劃。例如將「藝術和創意教育的科技應用」由學校推廣到社區及社會,作為全民性核心素養的培育,以及推動發展成為更多元、更高增值成效的「眾創產業」。不過希望未來由政府帶動科技融入藝術,能讓業界和社會大眾,開始探究更多Art Tech的創新形式,和促進藝術教育學習多元策略開發的雙向拓展,而不是墨守成規,年年只是在幾個固有創意產業基金「分餅仔」的因循做法。幸好也看見民間對Art Tech發展的思考層面比較寬,當中不少涉及網絡空間、移動應用和線下互動的技術融合、創作表現和交互設計重點,均有利科技賦能現代美術教育的發展。

網絡移動延伸(Mobile)發展多元學習

上一篇文稿介紹過,不同電腦及資料庫,可以將製作的網頁、網站,通過TCP/IP通訊協定(protocol)和域名系統串聯,再利用超文本傳輸協定(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建構目前全球通用的萬維網(World Wide Web,WWW),實現多媒體交流和海量資訊串流隨時發放,但仍受固定電腦終端的限制。當2000年手提電話通訊網絡更新到第三代(3G),可以方便和互聯網接通,一個全新的移動互聯世界,逐步走入我們的生活。筆者也是在千禧年開始探究「移動學習(Mobile-learning)」模式,當時曾經設計用「短信(SMS)」作為網上課程的延伸,輔助職場英語學習的試驗方案。也看到不少人用短信字符,進行創意圖像的SMS藝術,這種創作形式,在現時的社交通訊應用平台,仍見持續出現,算是一種簡約主義的視藝表現。

有論者認為,雖然聰明電話(Smart-phone)並不是蘋果教主發明,但移動網絡的火熱發展,認同是由2007年中首款蘋果自家iOS操作系統的3G iPhone手機,及後熱銷的iPad平板電腦開始帶動。再配合連同Google的Android操作系統源碼開放,讓手機應用程式Apps的開發大放異彩,再加上各式樣移動器材(Mobile Devices)的研發和應用,形成一個由電腦網絡向移動終端延伸的交合平台。網絡資訊的傳輸、衍化、重組和創造,呈幾何級數的爆發增長。筆者每天進行網絡專題資訊收集、分享,就是整日在電腦大屏和移動小屏之間來回鑽。

時至今日,無論是企業、傳媒、教育機構都需要將資訊和服務由原來的網站、網頁向移動網絡延伸。有很多交易和服務,甚至只是靠apps移動形式去提供,例如眾多的網購外賣、網絡遊戲、社交平台、教育輔導、客服諮詢等等,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習已為常。筆者也在探究結合網絡平台、移動終端和面授教學多元融合的OMO(online-merge-offline)培訓學習方案。近日讀到一則新聞,可以簡單解構這種網絡向移動延伸的融合模式。在12月初傳媒報導,香港公開大學今年暑假開辦的本科生兼讀制「財務管理導論」及「商業爭議與道德」夏季課程,有學生在網上考試期間,通過手機通訊群組作弊。情節是在網上考場,有考生用手機向通訊群組及個別輔導人士詢問考題答案。即場有人回覆提供題目所涉概念、可用案例,更有人用「太空卡」指明課堂簡報或課本頁碼等,甚至直接貼出答案,讓考生在網頁完成考核。

移動網絡的藝術學習與創作

在上文所述,透過移動應用(Mobile Apps),已發展出不少延伸式、諮詢式、獨立性、表現式的移動學習案例和交互平台。在美術教育的例子也不少,例如上次的文稿提及,全球不少知名的美術館,都有將原來拓展的展覽網頁,另外開發移動應用,方便移動用戶隨時隨地瀏覽,甚至加入VR、AR效果,吸引收視。不少內地的知識付費平台(「知乎」、「分答」),都設有藝術範疇的移動端美術信息諮詢及輔導服務,筆者也準備開發一個「家長美育」的移動頻道。方便移動在線的專題式美術學習課程,在今年全球肺炎疫情,更是噴井式增長(有興趣可了解一下內地的視頻教學app:「B站」及「快手」),當中有相當多內容,可以轉化成OMO模式。關於藝術創作表現的移動應用,除了一直廣泛使用Drawing、Painting類軟件進行個人創作外,讀到2011香港動漫畫協會及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聯合推出一款「香港漫畫」App,作為漫畫專業的創作、展覽、交流的平台。而過去十多年來也有幾款曾火紅一時的fun apps。大家還記得「您畫我猜」、「Draw Somethings」嗎?都是集繪畫、創意與社交一身。近期一點也有引發不少爭論的換臉App:「ZAO」、「Reface」等。內地的抖音/TikTok,更是不少視藝或多媒體創作發表的移動平台。看到一則科技財經報導,抖音母公司字節跳動去年開始加大投資切入移動學習領域,利用自身科技和流量優勢,準備在一、兩年內打做成超級App工廠。

在網絡科技發展初期,已經開展試驗的「無紙美術」教學形式,借助各種apps的應用,可以繼續演化不同的移動學習課程和教學模式。簡單搜尋,便有不下數十款讓照片秒變藝術品的Apps。看到內地有一款「Bubl」,是一個以音樂進行繪畫的應用工具,可以培養幼兒對色彩、聲音和形狀之間的關聯和認知。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通過小孩手指的移動創作,將音樂和繪畫有機結合起來,對激發兒童的創造力有所幫助。

其實就是用手機或平板的攝影功能,已經可以設計不少創新美術教材,培養Art Tech技能。例如讓學生習慣拍下日常觀察的影像,或表達個人感性意念的畫面,建立「視像日記(Visual Diary);將收集的照片用作其他繪畫或數碼美術創作媒介的素材;將某一主題圖片集製作定格動畫;將鏡頭作為探究不同影像特性,例如透視、顯微、變形、色彩或捕捉AR等創意圖像的工具等。2017年有一間中學在一項創業比賽中,借助手機遊戲Pokémon GO的熱潮,教學生用AR(擴增實境)技術,以「物卿情重」為題,設計「AR遊戲T恤」在商場售買。有關T恤印有指定圖案,玩家需要下載App,再把鏡頭對準T恤,手機螢幕便會出現相應的立體圖案,圖案便是由參賽學生設計,手機應用程式則由老師幫助編寫。

另外,線上可以提供美術學習和交流的移動應用很多,教師可以下載能舉辦畫展的App,讓學生註冊進入,借助這一空間進行虛擬實境教學。通過App展廳終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虛擬布展、互動交流、資訊發布推送等。虛擬鑒賞美術作品的教學環境,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創設深度鑒賞美術作品的資訊空間。所以運用手機App可以更好的改進美術教學的手段。

  1. 可以通過App資源來彌補教師教學手段的單一性,豐富培養學生美術素養的媒介。作為構建資訊技術與美術教學整合的新模式。
  2. 學習搭建改進美術教學手段的App資源庫框架,便於教師檢索—搜集—整理—整合。用以構建美術學與教的App資源庫框架。
  3. 還可用App作為教學工具、推廣工具、交流工具來提高教師的資訊素養、美術素養,進而拓展教師的教學內容。構建美術教學工作中便於操作和運用的App資源庫。

幾年前看到一個美術教育團體,發了一條「從微信看美育的未來」的帖文,內容是分析在某段時期團體微信群組交流文字內容,各個關鍵詞出現的頻率分布,去了解成員關心的問題類型和程度。所以移動網絡大數據,又可成為學情分析的資訊來源,是值得研發的課題。

現代美術教育的「移動網絡」學習——亞太創藝談之21

本系列文章:

主要學習領域的中國元素

藝術學習空間優化的思考

STEM+“A”

藝術創意教育

現代科技如何為美術教育賦能

美術教育如何有效應對科技革新?

面對創新科技時代,傳統美術創作如何變革?

美術課堂的創新科技應用

開展學校教育變革與規劃,促進數碼美術教育創新

科技賦能現代美術教育的途徑(一)

科技賦能現代美術教育的途徑(二)

3D-Printing在現代美術教育的應用

現代美術教育的「虛擬實境VR」科技學習

現代美術教育的機械人Robot科技學習

機械人形態與技術應用演進

現代美術教育的無人機科技學習

現代美術教育的「編程」科技學

編程市場混戰 或會出現教育偏差

編程的技術應用與學習表現

現代美術教育的網絡科技學習

林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