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炎夏,仍須時常帶上口罩,使得皮膚的溫度與全球氣溫一起再創新高。人體的油脂分泌在炎夏一般比較旺盛,即使努力保持面部清潔乾爽,亦偶爾會遇上出「痘痘」問題。長期使用口罩導致汗水和油脂在皮表積浸,堵塞毛孔,面部泛紅,可誘發慢性皮膚病的急性發作。夏季是某些顏面部皮膚病的爆發高峰期,然而中醫皮膚科裡的損容性皮膚病卻容易被誤診,如暗瘡、玫瑰痤瘡、脂溢性皮炎等,由於基本症狀相似,多好發於顏面部,多伴隨炎症性反應,皮膚泛紅,成丘疹、化膿、結痂樣,所以經常被以為是尋常痤瘡,而延誤治療。
炎夏是玫瑰痤瘡發病高峰期
近年玫瑰痤瘡的發病率有增高趨勢,並多見於30歲而上的女性。現代醫學對玫瑰痤瘡的成因目前仍不明確,認為與荷爾蒙紊亂、遺傳、精神壓力、毛囊蟎蟲、不良飲食習慣和濫用護膚品或化妝品等有關。由於日曬是發病誘因之一,故夏季求診個案飆升。西醫用藥治療主要處方消炎藥膏,服用含四環素或抗生素。嚴重時可採用鐳射或集束光(彩光)治療,療效因病情而異,往往停止治療後又容易復發。
玫瑰痤瘡與尋常暗瘡大不同
玫瑰痤瘡的發病年齡主要30歲以上人士;暗瘡發病多為青春期少年。玫瑰痤瘡的臨床症狀是以臉部中央位置為中心,向兩頰、鼻子、額頭、下巴伸延;暗瘡則發於油脂腺分泌旺盛的位置,例如臉部T字位、兩頰、腮位,甚至胸背部位。皮膚病理改變方面,玫瑰痤瘡是面部微絲血管擴張所致,故出現丘疹及膿瘡,但沒有白頭、黑頭粉刺,而且面部經常或持續性泛紅發熱,尤其在悶熱的環境下、曬太陽、或進食辛辣食物後加劇;暗瘡只因皮膚毛囊內的細胞生長和油脂分泌旺盛,除了丘疹及膿瘡外,會有白頭、黑頭粉刺,容易出油,沒有血管擴張及皮膚潮紅。
認清玫瑰痤瘡把握治療良機
玫瑰痤瘡常被誤診為暗瘡,而錯失治療良機。近年,運用中醫藥治療本病已取得明顯效果。古代中醫學認為本病與飲酒有關,故稱「酒糟鼻」。早於《諸病源候論》記載:「此由飲酒,熱勢沖面,而遇風冷之氣相搏而生,故令鼻面生皶,赤瘡匝匝然也。」可見本病多因飲食不節,肺胃積熱上蒸,復遇風寒外束,血瘀凝結而成。素體肺經陽氣偏盛,鬱而化熱,熱與血相搏,血熱上蒸,入肺竅使鼻潮紅而發;或脾胃積熱,復因嗜酒及辛辣之品,生熱化火,酒氣薰蒸所致。另外,寒主收引,風寒客於肌膚或冷水洗面,以致血瘀凝結,交阻肌膚而致。常見臨床分型及內治方法如下:
肺胃積熱夾濕型
症狀:紅斑多發於鼻尖或兩翼,在紅斑上出現痤瘡樣丘疹、膿瘡,壓之退色。常嗜好,便秘,飲食不節,口乾口渴。舌紅,苔薄黃,脈弦滑。
治則:清瀉肺胃積熱。
方藥:枇杷清肺飲加減。[枇杷葉、桑白皮、黃連、黃柏、山梔子、蒲公英、連翹、紫花地丁、川芎、丹參、生大黃(後下)、綿陳、生薏苡仁、甘草等。]
熱毒蘊膚型
症狀:毛細血管擴張明顯,局部灼熱,口乾。舌紅絳,苔黃。
治則:涼血清熱,化濕解毒。
方藥:涼血四物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生地、當歸、川芎、赤芍、黃芩、黃連、黃柏、茯苓、陳皮、丹參、牡丹皮、紅花等。)
氣滯血瘀型
症狀:鼻部組織增生,呈結節狀,毛孔擴大。舌略紅,脈沉緩。
治則:活血化瘀,行氣散結。
方藥:通竅活血湯加減。(歸尾、赤芍、紅花、香附、青皮、王不留行、茜草、澤蘭、丹參、浙貝、牛膝等。)
建議食療(一):清肺美顏飲
材料:枇杷葉5克、桃花5克、生薏米15克、甘草2克、玄參10克。
製法:將所有材料洗淨,放入煲內,加適量清水,大火滾後轉文火煲15-20分鐘即可。
功效:清肺祛濕,排毒美肌。
建議食療(二):涼血嫩膚茶
材料:梔子花5克、赤芍5克、茜草5克、雞蛋花5克、白蒺藜5克。
製法:將所有材料洗淨,放入煲內,加適量清水,大火滾後轉文火煲15-20分鐘即可。
功效:涼血退熱,消炎嫩膚。
懂得「揀飲擇食」可減輕病情
玫瑰痤瘡一般療程較長,容易復發,故尋找致病因素,改善生活及飲食習慣是本病成功康復的重點。如果平日嗜酒、辛辣、肥甘厚膩等刺激性高又難消化的食物,容易造成脾胃積熱,熱入血分,濕熱血熱日久則上泛肌膚。中醫學認為肺主皮毛(皮膚),當肺金受到脾臟之熱影響,蓋脾為生痰之源,日久釀成肺胃蘊熱兼脾胃濕熱的體質,而熱邪往往有着上炎的特性,令面部皮膚的血絡受熱邪煎熬,逼熱妄行於面部陽經。故素日裏,患者應飲食清淡,選擇一些性質平和容易消化的食物,以食療養生,並保持大便暢通,才是有效預防和加快康復的捷徑。
註:以上資料及食療方乃筆者個人經驗,建議諮詢醫師診斷之後服用為佳。
本文原題〈玫瑰痤瘡與暗瘡找不同〉,原載《紫荊養生》雜誌,經作者修改及補充後授權本網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