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屆「海峽論壇」將於9月20日在廈門舉行,台灣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將代表國民黨率團出席。反映內地意見的香港中評社發表評論認為,在美中尖銳對抗,台海戰雲密布,兩岸劍拔弩張之際,王金平此行具有為兩岸破冰之意,不論是對國共關係、兩岸關係,他這趟都是歷史性出航。
然而,台灣輿論的看法則比較保留,《中國時報》的社評認為,一場「海峽論壇」、一次王金平的登(大)陸,很難改變兩岸困局,更難撼動中美結構性對抗的大環境。
兩岸貿易往來保持強勁勢頭
儘管民進黨政府祭出「國安六法」(包括《刑法》、《國家安全法》、《陸海空軍刑法》、《國家機密保護法》、《營業秘密法》和《國家情報工作法》)打壓兩岸所有交流活動,但仍擋不住民間往來的熱度。據台灣財政部周一(7日)公布8月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台灣出口到大陸和香港貨品佔總出口46.4%,為10年新高,年增率22.86%。相比台灣出口美國只佔總出口的14.9%,日本為5.8%,歐洲7.9%,東盟14.8%。而台灣對大陸一年的順差高達700至800億美元,可見大陸依然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
然而,自2008年國民黨執政,馬英九主張兩岸交流以來,兩岸關係從沒有像近期那樣令人擔心。美國總統特朗普為了在11月大選爭取連任,把台灣當成圍堵中國大陸的棋子;蔡英文自2016上任以來,台灣對美國軍購總金額即近4千億元新台幣(約1057.9億港元)。有人形容台灣就像一個「插滿導彈」的海島,執政民進黨固執地拒絕與大陸交流(否則豈不是跟「藍營」一樣?),在野的國民黨幾乎連「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都不敢講,而大陸又在積極發展兩棲攻擊艦、把軍機繞島飛行視為「新常態」,戰爭的風險就像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不少台灣民眾真的擔心幸福的日子會在一夕之間消失。
因此,中評社的評論便指出,在疫情中舉行的第12屆「海峽論壇」難得國民黨、親民黨、新黨都有代表團與會,不論如何,有接觸總比沒接觸好,交流總比打仗好。這次願意冒着「觸法」(《反滲透法》)風險,犧牲返台後要隔離14天的不便,與會的各政黨與民間人士都值得肯定,「兩岸歷史的功勞簿一定會為他們記上一筆」。
王金平出行為兩岸關係測水溫
這篇評論特別指出,王金平是國民黨本土派代表人物,之前一度傳出可能掌海基會。他的這趟大陸行,雖然名義上是國民黨代表團團長,也帶有為蔡政府的兩岸測水溫之意。「即使王金平這趟不僅止於國民黨特使也是好事,代表蔡政府也看到兩岸險境已到了不得不出手處理的程度,運用國民黨籍的王金平踏出第一步,對內對外都有彈性可運用」。因此,王金平此行,表面上台方的雙主角是王金平與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實際上是王金平與蔡英文。
這篇評論又指出,台海危機背後是美中爭霸,兩強對抗,險象環生,此時王金平的廈門行若能讓國共重新搭橋,讓兩岸局勢稍加緩和,就是一件難能可貴的大事。由於王金平的政治色彩與手腕,由他來擔任兩岸使者是再適合不過了,他曾被質疑「藍皮綠骨」,在立法院院長任內,曾傳出與時任國民黨主席的馬英九意見不合,如今從兩岸大局看,遊走藍綠兩個陣營,或許正是他的優勢。
無懼參加海峽論壇有「觸法」風險
《中國時報》的社評則認為,王金此次出席「海峽論壇」,有三點指標性意義:一、已無黨職、公職身份的王金平,前往大陸卻由國民黨中央宣布,象徵國共平台重回正軌;二、台灣陸委會警告參加海峽論壇有「觸法」風險,但國民黨及黨主席江啟臣無所畏懼,以實際行動宣告國民黨不會淪為「小綠」。三、王金平政治圓融、超越藍綠、堅持中華民族立場,多次傳出受邀擔任海基會董事長,他未來的溝通角色有「想像空間」。
再者,王金平是台灣「本土藍」最具份量的人物,也是最擅長溝通、整合朝野不同意見的「橋王」(談判高手),而大陸方面決定邀請王金平等國民黨代表團的名義參加論壇,基本可以視為北京對江啟臣時代國民黨兩岸論述的認可,站在兩岸和平立場,自應樂觀其成。
至於王金平則表示,他講過走該走的路,做該做的事,能緩和兩岸緊張氛圍的事情,是該走的路、該做的事。他尊重外界看法,但一切盡其在我,自己一切作為都是為兩岸和平努力,相信大家都希望讓兩岸和平,他會朝這方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