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登高博見 香港戲劇才能走得更遠

「回歸自然」,「回歸簡單」是最好的欣賞話劇的心態,不要帶太多的概念去看,用最真摯的,原始的,沒有面具的心態去看。

演員王維自1998年加入香港話劇團以來出演過許多角色,包括《長髮幽靈》中的奶油小生,《邊地芳菲》中的奸官秦秉直,《有飯自然香》中的麻包雄。台下的王維有思想,有深度,對香港話劇有着獨到見解。近日,王維接受了本社專訪,暢談了對中港兩地戲劇生態變遷,演員素質,新式戲劇和香港戲劇未來發展方向的觀點和建議。

香港戲劇生態的發展平穩且緩慢

王維指出,香港的戲劇生態發展是平穩的,觀眾量逐年增多,業餘劇團也逐年增多,它是一個緩慢、健康、平穩的發展過程。跨界合作,比如電視演員,電影演員跨界來演話劇,這些在國內相當平常的事情在香港發展也很緩慢。專業劇團每年做演出計劃,包括場地安排,節目編排都是按部就班的,提前一年做好準備的。

「觀眾們都非常了解劇團,對劇團非常有信心,一買就買一整年的票。劇團和觀眾之間存在這一種平穩,和諧的關係。這種關係是最適合戲劇發展的。」

隨着社會發展愈來愈快,劇團也愈來愈多,香港話劇團的競爭也愈來愈大,所以它在制度上也要做一些修改,比如將年票、季票改為半年票、半季票。但總體而言,這個變化是緩慢、平穩的。

相反的,最近20年,國內的話劇發展太迅速了,包括體制改革,一些藝術團體也進行了相當大幅度的改革,不再像以前一樣,進了專業劇團就是幹部編制,就能一輩子待下去了,可能變成了合約制等。

「電視劇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很多話劇演員都跑去演電視劇了,那段時期在內地流失了大量優秀的話劇演員,而香港話劇團沒有碰到這樣的衝擊,香港戲劇,包括藝術人員的發展都是相對穩定,緩慢的。」

「劇團和觀眾之間存在這一種平穩,和諧的關係。這種關係是最適合戲劇發展的。」
「劇團和觀眾之間存在這一種平穩,和諧的關係。這種關係是最適合戲劇發展的。」

話劇觀眾群體逐漸改變

王維提到十年前的觀眾,絕大部分是香港中產階級當中的精英階層,他們收入高、工作穩定、教育程度較高,其中包括中學、大學的老師、校長、政府公務員等。但隨着劇團的風格逐漸改變,演員也在變化,觀眾群也會因此而改變。

「現在,因為影視演員,甚至是明星跟舞台做跨界合作(crossover)的機會愈來愈多了,帶進了一批新的,以前從沒看過話劇的觀眾群體,可能是家庭主婦,喜歡看TVB劇集的人,甚至是喜歡玩粵劇、玩戲曲的一幫發燒友。他們是因為某些心儀的電視演員或戲曲演員而看話劇的,但這些觀眾是流動的、不穩定的。」

演員文學素養至關重要

前十年演員演戲,包括一些莎士比亞、曹禺的經典劇目,都有非常強大的文學基礎做後盾。最近十年,愈來愈多新生代加入這個行業做編劇,且有機會接觸到一些國外的非常現代的戲劇。他們帶回一些很新的概念,但是新不等於好。愈來愈多的原創作品的出現,不說基本的故事結構、人物的發展、戲劇的矛盾衝突,編劇甚至還會犯一些最基本的語法錯誤。

王維說:「我希望有文學類的學科做我的背景和後盾,讓自己有話語權,所以我下決心要攻讀世界文學和比較文學學位。」

他認為,劇本,就是一劇之本,它是一個文本,歸納於戲劇文學方面,戲劇文學又在文學的範疇裏,所以他決定攻讀世界文學和比較文學。研究了同時期的中西方戲劇,比較起其同與不同,會幫助他看待現在大行其道的,所謂的新派,前衛的劇作。他能更加容易地找到一些現代劇本的內核是什麼。

王維在《捕月魔君‧卡里古拉 》(Caligula)中飾演希利剛。(王維Facebook)
王維在《捕月魔君‧卡里古拉 》(Caligula)中飾演希利剛。(王維Facebook)

「新式戲劇」真的新嗎?

「『太陽底下無新事』,任何新的事情都能在歷史找到原型,就看你的觸覺夠不夠敏感。」

新中國成立之初,一些藝術形式,包括舞蹈、繪畫、戲劇、音樂,特別是文學,幾乎是一脈相傳自當時的蘇聯,但幸運的是,前蘇聯(俄羅斯)的文化底蘊是非常強大的,在歐洲範圍內它也是老大哥,這使國內幾十年來的文化藝術根底都是非常深的,再加上中國本身數千年的歷史很豐富,融合了當時歐洲最強大的藝術勢力,國內的好東西太多了。

王維提到當與國內的北京人藝,上海話劇團交流時,他們能快速地尋找「新興話劇」的原型,比如,一個人演的獨幕劇(one-man show),就像是馬三立的單口相聲,只不過去掉了長衫和扇子。他感悟到沒有所謂全新的事物,如果藝術觸覺夠敏感,就可以在歷史的長河中找到其原型。

放下概念 用心感受戲劇

王維認為觀眾在看戲前能做一點研究是最好的,但不太現實,其次不能強制觀眾。

「『回歸自然』,『回歸簡單』是最好的欣賞話劇的心態。不要帶太多的概念去看,用最真摯的,原始的,沒有面具的心態去看,你能看到的東西可能最多,你的直覺會最準確。演戲就是演人,演生活,演生命。」

他談到觀眾也會有生活經歷,帶着自己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來看,不要給話劇加定義,加概念來看。

「從人的角度看一個戲,你看哪個演員最舒服,哪個演員就是最好的,最打動你的台詞可能是作者最想表達的觀點。例如欣賞鋼琴演奏,並不一定每個人都像郎朗一樣激情澎湃,每首曲子有其風格,每個演奏家也有其性格特點。每個觀眾應該放下一切概念去感受。」

王維說:「演戲就是演人,演生活,演生命。」
王維說:「演戲就是演人,演生活,演生命。」

拓寬視野,取長補短

對王維而言,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香港戲劇生態有其優點,香港經歷了40年的高速發展,曾經在亞洲,甚至是世界的文化藝術中有巨大的影響力。曾經的輝煌讓香港很難放下身段,盛名之下很難轉身。在亞洲範圍內,很多戲劇,無論是概念還是表現形式,都已很先進了,甚至超越了香港。

「但一些像香港的演員不容易看見,看見了也不容易承認。但是要發現,勇於承認不足,才能作出調整。他很希望香港戲劇界的從業人員要大大提高文學修養和視野,能夠取長補短。」

他提到,比如一些演員看不懂,不會讀莎士比亞戲劇中的對白,這些對白不是生活的對話,而是昇華了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語言,演員必須以詩化的語言去理解,去唸,要懂它的韻律,否則沒有任何着力點。

「演員若不能理解劇本,便不能指望觀眾能夠看懂戲。演員應該有社會責任感,你在台上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不是供個人發洩的。」王維嚴肅地說道。

他又指出,演員要開闊視野。香港一貫以來的題材只有兩大類──歐美類現代戲劇和本地原創劇,這對戲劇的百花齊放來說不是好事,對觀眾來說也不是好事。此外,主題也僅限於一些市民題材的戲劇和名著改編的戲劇,要麼下里巴人,要麼陽春白雪,但人類的精神世界裏,除了這些,還有別的感情需要。例如國外的先鋒劇場,會探討一些戰爭話題,用二戰真實的事例去發展成一個劇本,通過二戰中的一小場戰爭帶出對整個戰爭的反思。

王維簡介

國家二級演員,香港話劇團全職演員(Drama actor),專業廣東話及國語雙語配音員(Voice over talent).

2004年獲得香港戲劇協會提名角逐第13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配角獎(喜 / 鬧劇)。2015年,憑《旋轉270》再獲提名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配角獎(悲 / 正劇)。2009年憑《癡孖戲班》榮獲香港舞臺劇獎最佳男配角獎(喜 / 鬧劇)。2017年憑大型原創音樂劇《太平山之疫》主角子存再度獲獎。

經常參與報章雜誌的撰稿工作外,亦為主題公園廣播錄音,不同商業廣告配音/政府宣傳片旁白錄音和電影及電視劇配音等。

王維亦獲香港迪士尼樂園邀請擔任遊樂項目的普通話及表演導師,及獲牛津大學出版社(啟思中文教育)和朗文出版社邀請擔任全港中小學中文教材朗讀錄音。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