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于漸:活化公營房屋,令全港受惠

改革房屋是解決貧富懸殊、解決政府財政投放傾斜的根本方法。而資助房屋計劃是解決房屋問題的最好辦法。

20多年仍未實施資助房屋計劃

王于漸認為資助房屋計劃是解決房屋問題的最好辦法,但20多年來,政府依然未有實施這項計劃,原因為何呢?
一、政府缺乏決心。要知道,改變任何既有制度,都會涉及得益者,令社會的某撮人受到損害。我相信政府內部的一些人,或是房屋署等部門,認為改變將對他們的工作帶來不確定性,於是反對改變。
二、和社會團體有關。試想想,假如你是支持公屋住戶的福利團體成員,突然所有的公屋居民都變成業主,你的工作就『蒸發』了,因為公屋居民的本質變了,從此以後就再不需要為公屋居民爭取福利的團體了。
三、公屋出售會做成管理問題。以前政府也推行過公屋出售計劃,但不太成功。因為補地價的價格很高,所以當買家購買公屋單位後,才發現自己雖然擁有業主的責任,但並不享有業主全部的益處。成為業主後,責任大了;簡而言之,他們日後須要負責住屋維修。但當樓房升值時,他們卻不能享受所有升值的價值。這可能導致在一個屋邨中,一部分是住客,一部分是業主,一部分是租戶,在很多管理的問題上,大家的意見不合。『公屋出售並不是沒有問題的』又成了阻礙『資助房屋計劃』的另一個藉口。」

降補地價  增加財富  改善社會流動

話雖如此,王于漸認為這個問題,只需降低補地價的成本便可了事,並能增加本港財富,一舉兩得。「一旦降低補地價成本,可能會令九成以上的住戶購買公屋。如果能夠將這些已凍結的土地資源(公屋、居屋)靈活化,讓居民享用所有土地,香港的財富必會大幅增加。就算只把一部分資源給予居民,其餘的由政府收回,先暫且不管如何分配的問題,我估計財富增幅最少可達10,000億。若以現在的樓價計算,甚至可達20,000億、30,000億,這比香港的 GDP(20,000億)還要多。如果把30,000億放在銀行,就算只收1厘利息,已經可以增加香港 GDP 1.5%。若把這些財富投放於中下階層,協助社會流動,一定可以解決他們生活上很多問題。」
王于漸續指出,改革房屋是解決貧富懸殊、解決政府財政投放傾斜的根本方法。「如果能夠改革,房屋則由支出變為收入。公屋是虧本的,這是眾所週知的事實。以前靠居屋賺錢,但居屋現在賣出的價錢,卻未能夠賺到足夠利潤以補貼公屋的虧損,所以政府不應再建公屋,應改建居屋,並一定要以較便宜的價錢售予市民。如要調低價錢,又要維持成本,最佳辦法就是除去補地價機制。現在要以50年之長以償還地價,若然物業屬於市民,又可以自由轉讓,他們便會願意以更高的價錢置業。」
政府不應再建公屋,應改建居屋,並一定要以較便宜的價錢,把居屋售予市民。(亞新社圖片)
政府不應再建公屋,應改建居屋,並一定要以較便宜的價錢,把居屋售予市民。(亞新社圖片)

醫療將成為香港最大產業

換言之,當房屋升值時,市民可以透過轉讓獲利。房屋則不再是政府的財政負擔,改變為收入。王于漸認為盈餘可用作資助教育與醫療。「現在社會的一些產業比以往需要更多人才。例如醫療產業,今時今日的護士、醫療技術員,所需要的知識遠遠超過30年前。」
香港醫療產業比以往需要更多人才。(亞新社圖片)
香港醫療產業比以往需要更多人才。(亞新社圖片)
隨着社會進步,社會對各產業的人才需求必然上升,當中由於醫療產業正面臨人口老化的挑戰,需求更龐大。「在正常的情況下,不出20、30年,香港社會花在醫療上的 GDP 將增加至17%,成為最大的產業。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數值還未將生物醫療輔助產業的 GDP 計算在內,要是把其他配套產業都算進去,數值將更可觀。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醫療服務的需求增大,不只是醫護人員的人力需求,醫學生物配套的相關產業亦將需要大量人才。隨着資源不斷投放,不但能夠解決人口老化對醫療的需求,更能幫助提升整體醫療產業的素質。」

以港人港地  換取我們的未來

把公營房屋放到市場裏,王于漸承認這個做法長遠來說,會引致樓價上升。「不過這將是一個十分緩慢的過程。首先,要為沒有契約的公屋做契,已經需要一段很漫長的時間。香港有60萬個單位,政府每年只能夠完成幾萬個單位,就算每年做50,000個單位,也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完成,過程完成後,也不見得所有人會立刻變賣,所以流入市場的公屋數量不會很多。要做這些改革一定要有政治的決心,並要說服社會各方面的人士,方可達成。」
如果公屋可以自由炒賣,是否有違幫助低下階層的原意?「不會。政府一方面繼續起樓,另一方面幫他們上樓,給予香港每一個合資格市民一幅地,這就是名副其實的港人港地。因為你是港人,你就值得拿香港的地,除此以外,政府更賦予你佔中的權利,賦予你投票的權利,賦予你衝擊立法會的權利。」
政府需以香港的土地,尤其是公屋、居屋佔用的土地,去換取我們的未來。 (亞新社圖片)
政府需以香港的土地,尤其是公屋、居屋佔用的土地,去換取我們的未來。 (亞新社圖片)
簡而言之,王于漸建議以房屋改革為中心,以解決貧富懸殊、人口老化等問題。「當然,也有人提出過別的方法,例如加稅。但問題在於香港是一個開放型城市,徵收重稅後,市民不一定要留在這裏,他們可以移民到別的國家。香港只有700萬人,當有能力的市民離開,換句話說,留下來的都是沒有能力的人。這是不行的,我們一定要留住具生財能力的市民,不能以加稅等方式懲罰他們,而最好的挽留方法,就是以香港的土地,尤其是公屋、居屋佔用的土地,去換取我們的未來。」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