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字猴詞談屑:
狒狒(音費),《昭明文選.左思.吳都賦》:「猩猩啼而就擒,狒狒笑而被格(殺)。」
狙,獼猴,《莊子.徐無鬼》:「吳王浮于江,登乎眾狙之山(猴山),眾狙見之,恂然棄而走,逃於深蓁(森林)。」
猶,猿類,漢司馬遷《史記.呂太后傳.猶豫未決.索隱》:「崔浩云:猶,蝯(猿)類也。卬鼻,長尾,性多疑。」
猢猻,猴子,亦作胡孫;宋楊萬里<無題>:「坐看猢猻上樹頭,旁人只恐隨深溝。」
猢猻(大)王/猴子王——戲稱昔時教學童之村塾扑齋學究,宋害死岳飛之秦檜,微時做童子師,靠些微束脩(學費)過活,生活不好過,因有詩句:「若得水田三百畝,這番不做猢猻王。」
明郎瑛《七修類稿.辯證類.嘲學究》將之摘取為:「我若有道路,不做猢猻王。」清李伯元(寶嘉)《官場現形記.十七》:「雖然沒有甚麼大進項,比起沒有發連的時候,在人家坐冷板凳,做猢猻大王,已經天懸地隔了。」
猢猻入布袋——喻只得修心養性;宋景德元年東吳僧道元《景德傳燈錄.真寂禪師》:「僧曰:『恁(咁)麼即學人歸堂去也(怎能使學生專心學習呢)?』(禪)師曰:『猢猻入布袋』。」宋歐陽修《歸田錄.二》有云:「梅聖俞(堯臣)以詩知名三十年,終不得一館職。……其初受勅修《唐書》,語其妻刁氏曰:『吾之修書,可謂猢猻入布袋。』刁氏對曰:『君于仕途,亦何異鲇魚上竹竿耶?」(俗語雖說鲇魚能上竹竽,但畢竟鲇魚黏滑無鱗,竹竿滑不易爬;故此喻升遷幔、又困難。)同獼猴騎土牛——喻升職慢也,晉陳壽《三國志.魏.鄧傳》:「君,名公之後,少有文采。故守吏職,獼猴騎土牛,又何遲也。」諺語又曰:「樹倒猢猻散」,謂頭頭一去,其下嘍囉遂一哄而散。
猱,猿屬,同狨;《爾雅.釋獸》:「猱蝯(猿)善援(攀)。」成語教猱升木,意即多此一舉;《詩經.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如塗塗附。」宋朱熹《詩集.傳》:「猱,獼猴也,性善升木(爬樹),不待教而能也。」
猩猩,即狌狌,唐韓愈<城南聯句.孟郊>:「靈麻(雀)撮狗蝨,村稚啼禽猩。」漢王充《論衡.是應》:「猩猩知往,乾鵲知來。」
猴,轉聲為沐猴,有成語沐猴而冠,諷人——只不過是戴上官帽的猴子,喻虛有其表之人,形同傀儡,常用以諷剌那些投靠惡勢力,虛有其表,竊據權位又作威作福,欺壓良民的奸人。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說者(說客)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集解》:「張晏曰『沐猴,獼猴也。』」唐顏師古《漢書注》:「言雖著人衣冠,其收不類人也。」諺曰:「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又曰:「耍猴的去了猢獼」——沒戲唱、沒搞頭了;成語「猴子坐轎」——不識抬舉;「猴子掃地.」——只顧眼前。說人「尖嘴猴腮」、「猴頭猴頭」,乃形容人之猥瑣。廣東有語曰「一隻猴鶴恁(咁)猴傺(匚,在也,音兮陰上二聲)處——形容蹲坐著不動;猴,可作動詞貓(蹲)解——如猴子般屈身蹲坐。清曹雪芹《紅樓夢.十五回》:「你是個尊貴人,同女孩兒一般的人品,別學他們猴(呆)在馬上。」
(封面圖片:亞新社)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