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話猴(三)

新春呈萬象,大聖奮千鈞;天增歲月人增壽,猴獻蟠桃鹿獻芝;願猴年普天同慶,戶納百吉。
猿,同蝯,猿猴也;西漢劉向《說苑·說叢》:「猿猴失木,禽于狐貉者,非其處也」;泛稱猿猱。唐李白《蜀道難》:「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韓愈《赴江寧途中寄翰林三學士》:「遠地觸途異,吏民似猿猴」。李白《早發(四川)白帝城》:「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猿叫聲曰啼、曰鳴、曰嘯;梁簡文帝《蜀道難》:「笛聲下復高,猿啼斷還續」;宋范仲俺《岳陽樓記》:「薄暮冥冥,虎嘯猿啼」;《水經注·江水》:「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唐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迴」;劉長卿《湘中紀行浮石瀨》:「眾嶺猿嘯重,空江人語響」;劉禹鍚《松滋渡望峽中》:「巴人淚應猿聲滿,蜀客船從鳥道回」。
 
成語:猿鶴蟲沙,泛指在戰亂中的死難者;北宋李昉編撰《太平御覽·羽族都·鶴》:「抱朴子曰:『周穆王南征,一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唐李白《古風》:「君子變猿鶴,小人為沙蟲。」唐吳筠《玄猿賦》引作:「君子彎為猿鶴,小人變為沙蟲。」
 
成語:心猿意馬,喻欲望一大堆,心思不定,漢《參同契》注:「心猿不定,意馬四馳。」
 
成語:殺雞儆猴,意即殺一儆百,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五十三回》:「俗語說的好,叫做殺雞駭猴,拿雞子宰了,那猴子自然害怕(猴子怕見血)。」而猿臂,則係形容人之臂長如猿臂,又叫猿肱。
 
獨,獶,禺(古代傳說中之猴),玃,玃猱皆猿屬;《呂氏春秋·察傳》:「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貜似母猴,母猴似人。」
 

猴之故事

 
朝三暮四。原意指假聰明者,好耍手段,而愚者則缺乏辨別能力,後演變成謂人花心,五時花六時變,反覆無常。
 
故事先見于春秋戰國鄭人列禦寇之《列子·黃帝》:「宋有狙公(養猴之人),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家人宿食),充狙之欲。俄而匱然(不夠糧食),將限狙之食,恐眾狙之不馴于已也。先誑(騙)之曰:「著芧(橡樹果實),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而怒。俄而曰:「與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與列子差不多同時期的莊周,把這則故事,引作寓言,記之于書內:「(宋國,今商丘)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莊子·齊物論》)
 
謝小娥解夢雪冤。唐代《唐人傳奇·謝小娥傳》之故事說,謝小娥之父及夫婿同往長沙經商,不幸于湖中遇賊,雙雙遇害。她的父親向她「報夢」說:「殺我者,車中猴,門東草。」其後,洪州使臣李公佐為之解薨,說殺她父親的,是一個叫申蘭的人,因為車字去掉上下兩橫畫則為申,猴為申,車中之猴也;門東草,蘭字也。憑此,謝小娥幾經辛苦,終于找到申蘭,令其伏法,為夫報了仇。
 
新春呈萬象,大聖奮千鈞;天增歲月人增壽,猴獻蟠桃鹿獻芝;願猴年普天同慶,戶納百吉。
 
(圖片:亞新社)

彭家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