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歲月,往往會沖淡人們記憶中的歷史事件;淚灑維園的哀傷場景,已經遠去。
但是,在許多港人的記憶屏幕,八九學潮的歷史圖象仍然清晰,他們依舊參與一年一次的六四燭光晚會,如同律師任建峰在〈底線〉(刊於《明報》)一文說的,每年六四,都與家人參加燭光晚會,風雨不改。風雨不改,是對維園聚會的不離不棄,是「毋忘歷史」的未了情。
6月4日晚,有約13萬人聚集於維園,紀念北京八九學潮26周年。他們悼念在青、少年時段就失去生命者,表達對民主的期待。燭光呼喚六四亡魂,惋惜他們早謝的生命;祝願他們在天國裏沒有黑暗,沒有壓身而過的坦克,沒有體內爆炸的子彈。
這種民間(公民)社會的集會,是對歷史事件的人文關懷,對自由、民主、生命價值等普世價值的認同;也是護衛香港兩制邊界、發揚人道主義之舉。
天安門母親 說歷史責任
六四燭光晚會前,各地有不少紀念八九學潮的訊息。「天安門母親群」的六一公開聲明,針對李克強總理在今年3月人大記者會的談話:「對於一個國家的領導人來說,不僅要繼承前人所創造的成就,也應該擔負起前人罪行所帶來的歷史責任。」它要求當局承擔責任,交代真相,「對六四慘案立案偵查,追究責任者刑責」。
6月4日,「天安門母親群」到萬安公墓致祭,悼念六四亡魂,當局並未回應六一公開聲明,卻派人「陪伴」、嚴密監控。
中國大陸80後、90後的一群留學生(古懿、封雲、陳闖創等),發表公開信《六四真相至今被掩蓋》,說出他們的「中國夢」:「在不久的將來,在還原歷史和實現公正的基礎上,每個人都能生活在沒有恐懼的世界。」
BBC發表記者蔡曉穎的專訪〈雨傘運動後香港年輕一代重新看六四〉和〈問卷調查:10名90後華人學生談六四〉,德國之聲則引述練乙錚在《信報》專欄的六四評論(http://forum.hkej.com/node/123105),紐約時報網有八九學潮專輯。
八九學潮時在北京、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任教的張博樹,接受英國BBC的訪問,述評現在北京的新極權主義,提到權貴資本主義的急劇發展,「是六四開槍的一個重大社會後果」。
各地傳媒和知識界未忘八九學潮,折射26年前的八九學潮,是深深刻印在許多人腦海的「集體記憶」。即使是90後的香港年輕人,只要接觸相關的歷史文獻、參與六四燭光晚會一類的活動,也能對八九學潮有些了解。能從時光隧道審視歷史、尋求真相的人,是不會忘卻歷史事件的。
北京的八九學潮,是學生、年輕人悼念改革家胡耀邦的「移情投影」,和平請願的主要訴求是公正評價胡氏,勿再製造冤案(http://www.celebritiespress.com.hk/01100421.htm),反對官僚主義、貪腐和官倒,實現自由(包括新聞自由)、平等、民主。
北京的大家長,原可回應學生,構建肅貪、廉潔的有效制度,推行政治體制改革,逐步走向法治、自由、民主的文明之路。但是,他和鷹派開槍鎮壓和平請願,以維持「領導權威」。
這是有人性者無法承受的悲劇,受害的「天安門母親群」,要求當局偵查、問責、賠償,是很自然的事。
但是,香港「紀念六四」的集會年年喊「平反六四」,卻是脫離現實政治,也因此與香港90後有「代溝」。
年年喊平反 與現實脫節
八九學潮的主體,是和平請願的民眾,他們最有資格對這場群眾運動「定性」(是政治動亂還是和平請願),他們抗拒「動亂」之說。
任何歷史事件,不是由強勢當權者「定性」,而應是後人根據歷史事實作理性的判斷。八九學潮既然是社會大眾認同的和平民主請願,何需苦求當權者「平反」?
「平反六四」的假想,或源自簡單類比。1976年的第一次天安門事件,在1978年就由官方宣布不是「反革命事件」,有人以此作簡單比較類推:八九學潮也很快可平反。
本人在很久前就分析,兩次天安門事件不能簡單類比,原因是:回朝的老幹部和等待「解放」並回朝的幹部,與1976年天安門事件的平反有利益關係。而八九學潮後的當權者(從接替趙紫陽者到後來的胡錦濤),都沒有需賴八九學潮的平反而取得權力者。
在中共十八大後,又有小道網熱炒新總書記上台很快會「為六四平反」,本人曾撰文分析,新權要上台言必稱2M(馬克思、毛澤東)、高舉毛紅旗,不可能有「平反」事(http://www.celebritiespress.com.hk/01130606.htm)。
「平反六四」的口號年年喊,小道新聞不時炒「即將平反」,是對政治生態變化的了解不足。這幾年,政局左轉,「亞文革」在擴展,主旋律是七不准、三自信、三絕對(絕對服從、絕對忠誠、維護領導絕對權威),哪有「政治寬鬆化」或「民主化」的景觀?
且先讀讀「天安門母親群」的六一公開聲明:2004、2009年,「天安門母親」還能在北京對受難者「集體祭奠」,2014年的「集體祭奠」卻「胎死腹中」,「更有甚者,當局對我們之中有的成員還進行了變相抄家」。
這是「亞文革」的一個「景象」。在此「景象」下,香港還高喊「平反六四」,還炒「即將平反」,不是與現實太脫節麼?能凝聚年輕人的共識嗎?
運用紀念館的場地,充實八九學潮的文獻,編出客觀的相關公民教育、通識教育參考書,豈不比空喊「平反六四」更實際?
續尋找真相 情繫於維園
紀念八九學潮舉辦六四燭光晚會,意義不在「爭取」北京當權者為事件「平反」,而是讓民眾特別是年輕一代多了解歷史真相,幫助年輕人更多接觸歷史文獻,在獨立思考中尋找更多真相,對自由、平等、法治、民主有更深入的認知。
這類民間社會的活動,其薪火相傳的主要意涵,是尊重歷史事實,留下歷史記憶,說出歷史真相;提升對真與假的識別,對暴力和謊言說「不」。這正是許多港人參與燭光晚會的一個原因,也是人們情繫維園、風雨不改、不離不棄的動力之源。
(後記:本文上網前,略有補充、修改並增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