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放寬社交限制後 新增確診量不升反跌?

在香港的群體免疫效果尚在逐步加強的階段,政府進一步放寬社交限制的風險不大,反而是過一段時間後,當香港人體內的抗體開始減弱時,政府就可能需要推動繼續打針。

4月21日,政府大幅放寬社交限制,食肆可以在晚上恢復堂食,每枱人數亦增至4人。此外,一系列原先不准開門營業的行業,亦可以重新接待客人,開放的幅度實在不小。政府原先還不太放心,唯恐疫情會因這次放寬,出現大幅度的反彈。

限聚令無阻Omicron疫情

現實是放寬社交限制後,新增的每日確診人數不升反跌。21日新增628宗、22日新增574宗、23日新增523宗、24日新增429宗,跌勢明顯,而且持續。照道理,放寬社交限制後,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機會大增,感染病毒的機會亦會相應增加。我們該如何去解釋這種不合邏輯的現象呢?

其實,這種現象並非今天才出現的。政府的限制社交距離措施,早在今年1月初已開始收緊。1月7日禁止食肆在下午6時後堂食,1月11日停止了小學與幼稚園的面授課程,然而措施收緊後,疫情並沒有緩和跡象,反而急劇飆升,從每日百餘宗新增確診上升至每日過萬宗。是否顯示,這種水平的收緊社交距離措施,根本對遏抑Omicron的蔓延起不了什麼作用?

3月初,單日的新增確診人數從56000宗水平回落,到4月24日跌到只有429宗,是因為政府推出了什麼更有效的抑制病毒傳染新措施嗎?原來亦不是,政府在4月21日前什麼新措施也沒推出過,疫情亦一樣逐步放緩。這反映疫情回落根本與實施這些限制社交措施毫無關係。

港人抵抗力日漸增加

現實進一步證明,即使放寬後,每日的新增確診宗數依然繼續減少。用什麼理由去解釋這種現象呢?最大的可能性是香港人的抵抗病毒感染的能力正日漸增加。

3月的時候,已有學術機構推論,香港可能已有400萬人曾受Omicron感染。到如今受感染的人數一定更多,過不了多久,香港就會大部分人都接觸過Omicron,並在體內出現可以抵抗Omicron的抗體。屆時,香港就可以出現比現在更強的群體免疫效果。只要Omicron病毒不再出現變異,就不容易在香港找到新的容易受感染的對象。

屆時,香港的疫情即使未能清零,但殺傷力亦可能微不足道。Omicron的殺傷力當然比流感強,但願意為流感去打防疫針的人不及願意打新冠肺炎防疫針的多,當大部分香港人都願意每隔3個月都去打一次新冠肺炎的防疫針時,我們就有機會把新冠肺炎的破壞力遏抑至比流感還要低。

在香港的群體免疫效果尚在逐步加強的階段,政府進一步放寬社交限制的風險不大;反而是過一段時間後,當香港人體內的抗體開始減弱時,政府就可能需要推動港人再打第4針以至第5針防疫針,一切視乎自然感染後人體內的抗體能存在多久。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施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