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傳承有序是國際拍賣市場的金科玉律?

歷史承傳最好就係知名收藏家或者名人企業家收藏過,有這樣的背書容易吸引眼球,因此受到資金追捧,拍出高價機會非常大。

今年香港拍賣市場非常熱鬧,首先是蘇富比(香港)成立50周年拍賣會,另外香港嘉德也成立30年,各自宣傳聲勢浩大,是收藏界的重點。他們都有非常高的聲譽,特別是前者,可以說執拍賣行牛耳,地位尊崇,很多行業潛規則都是他們約定俗成定下來的,「承傳有序」就是其中之一!

為何要求承傳有序?

究竟什麼是承傳有序呢?英文叫做Provenance,其實就是追索收藏品歷史源頭和收藏遞延經歷,珍貴收藏品都出自皇宮禁苑,怎麼會流落民間呢?過程是怎樣的呢?經過什麼收藏家之手呢?他們之間什麼關係呢?拍賣公司都希望了解清楚。傳承關係往往需要送拍人證明,當中包括拍賣、出版、展覽記錄等等,一般要求三幾代以上,經過幾代傳承都沒有人質疑,這樣收藏品來源清晰就確定下來,擁有權也清楚。歷史承傳最好就是知名收藏家或者名人企業家收藏過,有這樣的背書容易吸引眼球,因此受到資金追捧,拍出高價機會非常大。大家不要忘記他們都是商業機構,以盈利為目的。

國際拍賣公司要求承傳有序是有原因的,第一就是他們收貨來源非常多,供應鏈浩繁,有着響噹噹的聲譽,基本上是門庭若市,若普通人家都要招呼的話,他們也沒有足夠人力物力去安排,唯有收窄範圍,定下苛刻條件,要求送拍人證明收藏品來源清白,達不到這個要求的,他們就要推卻,而原因也很有體面,不是說你的收藏品不對,而是我們沒有市場。相信很多收藏家都面對過同樣的問題,想找一個好的買賣渠道,難於登天!

另外一個原因是中國《文物法》要求清代以前的東西,基本上都不能夠自由買賣的,除非49年之前你已經擁有,否則理論上都要上繳國家。法律上不能夠自由買賣,東西由國家擁有,若拍賣公司收的藏品來源不清晰,出土文物什麼的,隨時隨地惹上官非,因為根據《文物法》國家有絕對追索權的,拍賣公司為了避免麻煩,弄不好會影響聲譽,所以沒有來源證明的東西一律不接受,這也無可厚非,為的是保障自己,大家都明白打一場官司所耗費的精力是非常多,在商言商這亦是明白不過的事!

第三個原因是拍賣公司都有一些特別專業或者專長的地方。你送的東西可能是在他們專業範圍以外的,他們一般都會禮貌地表示不適合市場要求,或者沒有相應的客戶群,婉轉拒絕上拍要求。沒有流傳有序是最容易的藉口。按筆者經驗,普通收藏家要上拍是非常辛苦的,好像是打一場仗一樣,除了國際知名公司之外,國內的拍賣行,譬如中國嘉德或者保利拍賣行也有相關要求,形成層層堡壘,收藏家多數只能望門興嘆。普通的收藏家,就算東西怎麼稀缺、漂亮,吃閉門羹的機會都是非常高的。若有關係者就可能有些分別,但總體來說也不容易!

拍賣市場應要改革開放

筆者知道好多知名企業收藏家也喜歡在拍賣公司購入收藏品,一個原因是收藏品有質量保障,拍賣公司的拍賣記錄也對日後轉手非常有幫助。雖然成交價可能高上幾倍,他們也不介意,覺得只是成本的一部分,這是拍賣會買東西的邏輯。其次,拍賣公司面對這些名人大戶,服務都特別留神,唯恐失去重要客戶。

為求承傳有序,有國際拍賣行會互認對方紀錄,好多物品在A公司拍完,幾年之後再上B公司,這樣的操作手法已經見怪不怪。作為收藏愛好者,眼見一件物品十年八載左右重拍幾次,見到都冇吸引力。現在拍賣市場首次出現的收藏品不多,市場愈來愈細,沒有新鮮感。塘水滾塘魚是不是大家希望見到的事情呢?拍賣公司的專業又是什麼呢?他們不需要發掘有潛質的收藏品、擴大市場受眾嗎?他們沒有引導市場的責任嗎?他們不需要為市場繁榮做貢獻嗎?因此,筆者覺得拍賣市場應該改革開放,才有生命力,不然的話參與者來來去去都是那些人,市場將會愈來愈沒有新意,也會漸漸萎縮,年青人也不會加入,長此下去情況能不令人唏噓?

其實,收藏品除了給拍賣行買賣,還有IP授權的新業務方式,即是把藏品租出去。具備這方面知識的不妨考慮一下。

收藏是有投資屬性的,因為每件收藏品都價值不菲,資金投入也比較大,若國內不流通的話,好的收藏品就會經過一些特別途徑流失國外,回流代價也不菲。一個繁榮的國內市場對文物保護非常有幫助,國家最近也認識到這個問題,從政策和法律方面支持民間收藏,我覺得這是一個正確方向。重中之重,當然是怎樣去鑒定收藏品的真偽,傳統鑒定靠眼力,現今的仿品愈來愈精細,鑒定愈來愈困難,若能夠加上適當的科技鑒證,雙管齊下市場信心就能夠挽回,投資買賣會更加暢旺。希望有關當局能夠增加資源成立全國性古文物鑒定中心,定立標準細則,容許可以自由買賣,實物抵押貸款,這樣作為第三產業,我覺得是大有可為的。大家認為可以嗎?

李大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