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服務生的記憶力超強?

人們一旦投入某項任務,就會有一股想要完成的衝動,這股衝動會隨着任務愈來愈接近尾聲而增強。這股想要完成任務的欲望,剛開始可能只是假偽的需求,但是到了後來,經過忘我的投入任務,一股真正的需求便產生了。

任何事物似乎都充滿了可能性,而其中一位乘上這股科學上升氣流的科學家,是柏林大學一名37歲的心理學家,姓氏為勒溫(Kurt Lewin)。勒溫是新興的社會心理學領域的明星,他研究很多東西,其中包括一種行為理論,描述人格特質(像是怯懦或好鬥的天性)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下如何展現。

勒溫是一個充滿魅力、思想開放的人,吸引了大批年輕學子前來追隨,他經常在下班後,到學校附近的一家咖啡廳與大夥碰面。這個場合不像辦公室那般正式,可以一邊喝咖啡或啤酒,一邊進行腦力激盪。有一天下午,勒溫注意到一樁很奇特的事。勒溫當時和一名年輕的立陶宛學生碰面,她叫做柴嘉尼(Bluma Zeigarnik),正在尋找研究主題。那天下午,他們兩人當中的某一位(不知是哪一位,因為說法不同)注意到咖啡廳侍應的某種行為:他們從不將客人點的東西寫下來,他們記在腦子裏,在心裏加加減減……再來一杯義式咖啡……一杯茶……一片咖啡蛋糕……直到帳單結清為止。

然而,如果你在付完帳之後,再次詢問他帳款細目,他們竟然已經把所有點過的東西都忘光了,完全沒有記憶。就好像是一旦帳單結清,侍應的心裏就會在空格上打勾,然後繼續前進,將這桌的點餐內容從記憶中剔除。勒溫和柴嘉尼都知道,點餐內容對侍應來說,已經不是科學家所謂的短期記憶(也稱工作記憶)了,因為短期記憶只能維持30秒鐘左右,譬如我們的腦袋可以記住一組新電話號碼,為時大約30秒,你撥完電話之後就會遺忘。然而那些侍應可記得點餐內容長達半小時,有時甚至更久。

所以啦,他們的腦袋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勒溫和柴嘉尼想出一個假設:或許尚未完成的工作或目標,比起已完成的,在記憶中會停留得更久。不管怎樣,柴嘉尼現在至少找到她的研究計劃了。她把問題問得更明確:「受到干擾的活動」與「未受干擾的活動」,兩者在記憶中的差別是什麼?

柴嘉尼徵求到164名學生、老師和孩童,參與實驗。她告訴大家說,他們將會接獲一系列任務指示,他們要「盡可能快速且正確的完成」。那些任務一次僅指派一個,例如用一片紙板做出一個盒子,用黏土雕塑一隻狗,或是解出一道字謎。大部分受測者都能在三至五分鐘內完成任務,如果讓他們好好去執行的話。不過,柴嘉尼會定期去干擾他們,半途打斷他們正在執行的任務,然後指派另一件工作要他們去做。這些干擾是隨機的,而且不加以解釋。

到最後,經過18到22樁任務,有些半途受到干擾而未能完成,有些則未受到干擾,柴嘉尼要求受測者盡可能寫下所有他們受指派的任務。結果這些名單透露出真相:平均而言,受測者對於被干擾而未完成的任務記得的程度,較已完成的任務多出百分之90。不只如此,被干擾而未完成的工作,還出現在名單最前面,那是他們最先想到寫下的。反觀已完成的工作,就算記得,也是出現在名單的尾巴。「若就所花的時間來說,優勢應該位在已完成的任務,因為受測者完成一項任務所花的時間,自然比沒完成的任務長,」柴嘉尼寫道。

她想知道,被打擾所造成的「震驚」,是否有可能讓某次經驗變得更難忘?

干擾會強化記憶

柴嘉尼又進行了該研究的另一個版本的實驗,針對一群全新的受測者。這一次,受測者接獲的每件任務都受到干擾。有些任務經過短暫的中止後,還是完成了;有些任務則始終沒能完成。然而,實驗結果當中的某項特性,幾乎和第一場實驗一模一樣:人們對於自己沒能完成的小工作記得的程度,較已完成的工作的記憶,高出大約百分之九十。

經過更多的試驗之後,柴嘉尼發現,她能夠藉由「選在人們最專注的時候,打斷他們的工作」,讓干擾對記憶產生最強大的效果。有趣的是,在「最糟糕」的時刻被打斷工作,似乎能讓受測者的記憶延伸得最長。柴嘉尼寫道:「在快要完成一封信的時候,工作被打斷,遠比剛剛動筆開始寫的時候被打斷,更令人氣惱。」

人們一旦投入某項任務,就會有一股想要完成的衝動,這股衝動會隨着任務愈來愈接近尾聲而增強。「這股想要完成任務的欲望,剛開始可能只是假偽的需求,」柴嘉尼結論道:「但是到了後來,經過忘我的投入任務,一股真正的需求便產生了。」

1931年,也就是在柴嘉尼發表干擾研究之後不久,她與夫婿亞伯特一起搬到莫斯科,亞伯特在蘇聯外貿部獲得一項職缺。柴嘉尼自己也在地位崇高的蘇聯科學院高級神經活動研究所,覓得一份工作。然而他們的好運並沒有持續多久。1940年,亞伯特遭逮捕,罪名是擔任德國間諜,然後被送進盧比揚科的監獄,留下柴嘉尼獨自在莫斯科工作和撫養兩名年幼子女。她繼續從事心理學家的工作,但是和西方同僚漸漸不再來往,以避免惹來任何嫌疑,最後在1988年過世,身後幾乎找不到她的研究軌跡。(她的一名親戚A. V. Zeigarnik,相信是她把自己的論文全給銷毀了。)

然而,柴嘉尼的研究成果裏的意涵,卻存活下來,而且還很有名。現在我們所稱的柴嘉尼效應(Zeigarnik effect),對於目標以及「目標形成」研究領域,具有奠定基礎的貢獻。

新書簡介

書名:《最強大腦學習法》(How We Learn

作者:凱瑞(Benedict Carey)

譯者:楊玉齡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8月

 

作者簡介

凱瑞於1960年出生在舊金山,科羅拉多大學數學系畢業,西北大學新聞碩士。歷任《希波克拉底》醫學雜誌編輯、洛杉磯地區的自由新聞記者、《洛杉磯時報》醫藥健康記者,2002年以〈每天喝八大杯水的健康效應〉的深度報導,獲得密蘇里大學生活風格獎。2004年轉到《紐約時報》擔任科學記者,定居紐約。

2010年,凱瑞的一篇關於學習習慣的新聞報導,創下《紐約時報》電子版史上單日最多人分享的紀錄。還寫了兩本以科學為基礎的兒童推理小說:《未知之島》(Island of the Unknowns: A Mystery)和《最毒之瓶》(Poison Most Vial: A Mystery),頗受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