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變成輿論戰

早前,《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撰文批評中央政法委微博帳戶嘲笑印度疫情,被一些網民炮轟,還挖出他過去的言論,大肆攻擊。到底這是一個怎樣的文化現象?

長征五號B火箭殘骸墮入馬爾代夫附近海面,引起的不單是科學的研究,還有中外網民的輿論戰,也是一場宣傳戰。我不懂太空科技,對於中外專家談及火箭殘骸的去向,只能姑妄言之,姑妄聽之。不過,對於網民的反應,卻有深刻感受。

先來一些假設,如果火箭殘骸不是跌落海面,而是跌落民居,那麼網民的反應將會如何?假如殘骸跌落美國,擊中白宮,網民的反應又如何?假如殘骸跌落中國,網民的反應又如何?假如……當然,這一切都是假如。生活上有很多假如,如果連「假如」也不行,那麼這種現實告訴人們:這不是「假如」了,而是真的不能「假如」下去了。

上述的「假如」沒有任何傾向,只是從「假如」中研究不同人士的心態。事實上,網民的反應也不只一種,不能因為有某種反應就把所有網民等同起來。早前在中央政法委的微博上,出現嘲笑印度疫情的照片,把中國火箭的點火(太空成就)與印度的點火(焚化疫情死者遺骸)放在一起,《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也撰文批評。不管大家平時對胡的言論是否認同,但我對他這次表現倒是欣賞的。

輿論風向抑或明辨真理?

不過,網上同樣出現不少指責他的言論。據聞《環時》記者挺胡,也被一些網民炮轟,還挖出他過去的言論,大肆攻擊。我無意深究他們的內容,只想探討這是怎樣的現象?文化現象?還是政治現象?假如是前者,那就讓民間自行處理,討論(以至爭論)和消化。我相信,人民多是理性的,只要讓大家享有真正的言論自由,而不是滲入公權力的影響,真理將會愈辯愈明。

不過,如果這是政治現象,或者在文化現象背後,滲透其他因素而變成政治現象,那又怎樣呢?這種情況在外國也有出現,但民間有平衡力量,可以把背後的政治因素相對減輕。但在中國,是否已經解決或妥善處理?不得而知。

這裏帶出另一個問題:網民的不同言論,不一定是官方直接影響,但這是否真的「言論自由」的表現?還是平時「養鬼」,放縱了「鬼」而不能「收鬼」?這些疑問也是我的「假如」而已,今天在香港仍可以「假如」下去;日後怎樣?已不敢假如了。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劉銳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