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控股(00005)與渣打集團(02888)規模有別,但近10年重覆着同一故事:減成本、回購,除此之外,自然增長動力實在相當欠奉。
全球金融業進入了新常態,監管嚴、容易賺錢好日子不再。但整個新常態已維持多年,兩間銀行跟同類競爭對手在相同環境經營,要比較的話,滙控及渣打確實比下去。兩間金融機構都以香港做陣地,主力亞洲,為什麼星展銀行收入可創新高、恒生銀行(00011)能夠維持兩成多股本回報?似乎再歸咎於客觀環境,是有抵賴之嫌,問題是出自本身。
分析界關注滙控與渣打表現,幾年來都限於收入,很大程度上是分析界對有待復甦企業的留意重點。先講生意多與少,再留意毛利及其他,換言之兩大金融機構連第一審視關卡似乎都未能通過。
業務成績不似預期
無奈地,滙控及渣打不斷重新強調成本,一定程度上或表明對收入增長欠缺信心,近年常提及的Jaws,即比較收入增減和成本變動之間,如果正常就代表收入增長超前成本云云。老實,除兩間銀行之外,分析界對其他同行很少關注這個指標。
滙控首季Jaws達到正六水平,但市場對其可持續性極有保留。滙控股民不用擔心,它們主要彈藥不是資本及盈利能力,而是集團有23萬多員工,就是管理層減成本最大本錢。外媒報道,滙控老總轟主管控制成本不力,但從整個集團各地區和各部門角度想;大佬,公司之前揚言轉守為攻,既然之前大老闆拍板大搞,意味會加開支預算,即使沒有的話也會爭取加Budget。從高中層及員工角度而言,成本未能控制,某程度不是下層不稱職,反而來自當日大老闆要擴張,但最高決策層最後發現樂觀預期不對勁。
滙控首季表現最好是零售及財富管理業務。相反工資成本最昂貴的投資銀行表現平平。彭博統計滙控投行歐洲排名第七,美國12大不入,港新股包銷及保薦排名亦由前年11降至13。人工與表現不相稱又不縮減業務,註定令問題不斷循環。渣打前老總冼博德任內最好決定是摺掉投行及證券業務,只要集團有誠意,成本控制上似乎比滙控更有把握。
渣打基於股東壓力要回購,滙控又不得不舊事重提。滙控估值遠比歐洲同行高,現價相當於1.3倍帳面值亦是歐洲之冠,增長動力不確定,回購是必需。渣打首度回購後,明年資本充足率將降至約13.5,持續回購本錢則比滙控輸蝕。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