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已經不是新聞。數據顯示,經濟正在尋底,以最新的官方採購經理指數(PMI)為例,就由49.7降至49.5,數字遜預期,但未致於是今年以來最低。
撇開大、中及小型企業情況,指數細分部分,不論生產、新訂單及就業人數都仍在下跌。反而值得留意的是有三組數字:包括採購量、原材料庫存和購進價格,三者均按月計都跌得較為明顯,要推斷的話,大致反映兩大情況:企業根本對前景信心有限,無意添置庫存以加大生產,另外就是上游通縮或意味會進一步惡化。
當然,要找亮點也一定有,尤其是新出口訂單升至今年4月以來高位,或多或少反映,美國未來在繼續加徵關稅前提下,不少美國買家都為避過更大關稅負擔,而提早落單,這亦代表未來一、兩個月的出口數字,或會較預期為佳。
補貼政策被淡化機會頗高
內地經濟今年保六是沒有問題,但對於明年,各大機構已相繼預料,內地經濟增長會低於百分之六,如是者,內地保就業及達致小康經濟的目標,或有一定困難度。內地近日已接連有政策應對,但觀乎部分促進消費的政策內容,暫時而言,驚喜不大,這當然有待國務院旗下部委更詳細的措施頒布。但頗肯定的是,以往幾乎一擊即中、萬試萬靈的補貼政策,因各種原因制肘,會被淡化機會頗高。
由於美國幾乎肯定會減息,令到內地亦有下調市場利率的空間,意味首次以中期借貸便利利率作為基準的新貸款利率機制,會作出首次利率下調。可是,利率調降幅度仍然會有限,貸款需求亦都疲弱,令減息無形中變得意義不大了。反而,內地利率及經濟至形勢下,人民幣穿七之後,七點二水平會否力守,會是具有更大的指標性。老實,內地已不介意在匯率問題上,跟美國硬碰,誓不就範,但餘下來要考慮的兩點就是資金外流的影響,以及內地外幣負債的情況。
據統計,內地目前的外幣債務,為數大約有22000億美元,佔整體比重僅為半成,數字上影響或者不大。不過,眾所周知,頗多內地企業透過離岸借貸,在數字的統計上有困難,而大量境外借貸,都是在本港進行,所以相比起內銀股,港銀或者更不明朗。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