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迎來新國王查理斯三世、新首相卓慧思,就此香港坊間議論紛紛。當前英國經濟不大景氣,多個行業先後罷工,俄烏戰爭造成汽油短缺、百物騰貴,再加上王室家族聲譽每況愈下,那麼新任國王及首相又如何去扭轉英國頹勢呢?這問題不但對英國,對全球均影響深遠,特別是香港人,中英、中港之間的關係尤其敏感。
香港回歸之前受英國管治,許多上世紀出生的香港人,都曾接受過英式教育,在英治環境中耳濡目染,今天不少人都懷念英式文化,例如英超足球,因此香港人關心英國事是有其理由的。百多年治港,英國對香港發展的貢獻不容否定,例如香港的國際大都會文化、法律體制、金融中心地位等的建設,都是港英政府和香港市民共同努力的成就。然而,筆者認為,港英政府對香港創科產業發展的貢獻則微不足道,甚至有反效果。
積極不干預政策抹殺創新
在回歸之前,最後一屆港英政府做了4個決定,令創科產業在香港回歸之後裹足不前。一是經濟實體方面,當時的政府着力推動地產、金融、貿易、服務等產業,成績的確不錯,華資、英資、外資等企業都能從中獲利不淺。這戰略非常聰明,短炒短賣的「即食麵」生意,方便英方回歸撤退之前,可以滿載(錢)而歸。
二是經濟政策問題,港英政府推行「小政府,大市場」、「積極不干預」的經濟發展策略,原意是讓市場決定香港經濟結構,但這方法抹殺創新,收益豐富的4大傳統產業商人,經常以「Hi Tech揩嘢,Low Tech撈嘢」為理由,阻止政府大力投資創科發展。
例如,香港於上世紀錯過了發展半導體產業的大好機會,這失誤反映出港英政府政策思維對回歸初期的影響極深。據悉,首任特首董建華推出「矽港」計劃,欲邀請中國半導體之父張汝京合作,在香港設廠,但計畫被政府官員質疑,因此並沒有撥地投資。最終張汝京移師上海,並於2000年建立中芯國際。該公司亦於2004年在港交所上市,總資產(2020年)高達330億美元。但香港卻錯失良機。
「少做少錯」文化錯失良機
三是政策方針問題。「少做少錯」的官僚文化根深柢固,政府部門不願意去冒險,開拓新機遇,這樣的施政文化嚴重窒礙創新。例如,工商及科技局只運作了5年於2007年被改組,「科技」被删除,創科淪為二線政務。
四是政治問題。末代港督彭定康花費大多數時間在香港硬銷英式政制,目的是為香港引進民主。他一意孤行地推行變相全民選舉,聲稱政府要還政於民。但在此之前,港英政府卻從來沒推行過民主。彭定康並沒有考慮到當時中國和香港的社會實際情況,沒有理會香港人的政治素養,更罔顧香港普通市民對民主的認知及需求。
此舉把香港政治化,政客和議員只顧玩弄政治而疏於處理社會需求,令不少創科政策建議胎死腹中。例如前特首梁振英於上任時即提出政府架構重組,並建議成立科技局,可是建議多次遭到立法會反對派議員反對,拖了幾年後於2015年11月才最終成立,但創科發展「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此事件實在浪費了政府不少時間和資源。
香港正處於「由治及興」的新階段,特首李家超表示在將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會着力發展香港創科,並相信其在國家支持下將獲得更大突破,各界都表示支持,大家拭目以待。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