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貢海下灣設有海岸公園,海裏棲息着超過60種珊瑚和120種魚類,供市民及學生欣賞珍貴的海洋生物。飼養和維護珊瑚是海岸公園的主要任務之一,但由於任務屬非營利性質,加上海下灣公園規模較小,處理的珊瑚品種亦不多,因此這類型的保育工作,在市民心目中並不顯眼;反觀海外,例如泰國、澳洲等國家,當地政府非常重視珊瑚礁保育的工作。
普遍而言,香港人談及珊瑚時,便聯想起享受着陽光與海灘的旅遊,又進一步會聯想起深海潛水活動,因此不少港人認為,保護珊瑚是為了美化海洋,為遊客提供一個漂亮的潛水環境而已;但實際上,珊瑚是海洋生態圈的一個重要部分,不少魚類、海洋動植物等,都依賴珊瑚礁而生存,惟近數十年因氣候變化及海洋污染等各種問題,珊瑚礁面臨嚴重破壞,導致珊瑚數目急劇下降。
修復珊瑚 旨在維護海洋生態
有科學家表示,如果世界各地政府對珊瑚保育問題掉以輕心,全球將會有9成的熱帶珊瑚於2050年或之前遭遇滅絕之災,而一同消失的還可能包括所有依賴珊瑚而生存的魚類、野生動物和植物,甚至會牽連至人類安危。針對這問題,國際海洋組織推出修復珊瑚工程,在海洋設置人工珊瑚礁,旨在維護海洋生態。
世界各國政府將大量陳舊或損毀的大型設備沉入海洋,製造人工珊瑚礁,例如地鐵、坦克和海軍艦艇等。這些沉睡在海床上的物件,成為海洋生物的安樂窩,也同時吸引大量潛水愛好者;從環保角度,這些工程體現廢物利用的價值,行動意義遠勝於廢物回收。
也有一些海洋保護團體利用舊輪胎、塑膠喉管、水泥磚等製造人工珊瑚礁,雖然這些方法亦有助修復當區的海洋自然生態,但同時會造成海洋污染,例如汽車輪胎在降解時會傳播有毒化學物質、塑膠喉管截斷時會變成深海塑膠微粒、水泥磚在海底的沙上會阻礙海洋生物通道等;有些人工珊瑚礁亦因抵擋不住大浪及水流,會漂離其原本設置地。這些人工珊瑚礁設計的原意,本是為了保護海洋生物,結果卻弄巧反拙,對大自然會產生負面影響。
有見及此,泰國朱拉隆功大學(Chulalongkorn University)推行「創新珊瑚礁」(InnovaReefs)項目,利用先進的三維打印(3D printing)技術,創造不同形狀的水泥礁。據研究團隊解釋,「創新礁」的目標是仿真天然珊瑚,它主要採用水泥,因為水泥含有自然地質材料,包括沙、石板和黏土等。與傳統水泥磚設計截然不同的是,創新礁是透過三維打印造成,可以彈性設計出配合不同地形需求的水泥礁,使珊瑚更加穩固地設置於水底,防止被強勁的水流沖走;再者,創新礁的多層次,以及具備孔洞和中空的設計,模仿天然珊瑚礁,可促進浮藻或珊瑚幼蟲定居,對自然海洋生態持續發展非常重要。
港珊瑚研究工作 具顯注成果
在工程方面,三維打印可以把人工珊瑚礁斬件設計,以部件模式在目標地水底組裝,在搬運上比傳統大型整體的礁石更為方便。另外,「創新礁」下海後可以裝上「物聯網」(IoT)設備,收集環境大數據,精準分析操作成效;值得一提的是,這類電子裝置在脆弱的天然珊瑚身上,是非常難裝上的,然而水泥物料便可以輕易地支撑到。
這類工作對世界環保工作極具意義,配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筆者認為很值得特區政府推動和支持。香港科學研究多元化、領域廣泛,在珊瑚研究工作上亦有很顯著的成果,例如中文大學創立珊瑚學院實驗室(Carol Academy Lab),重點研究香港珊瑚生態系統的生物學、生態學和修復,並利用吐露港赤門海峽作為試驗田(testbed)。實驗室主要研究兩個問題:(一)在未來變幻無常的氣候下,目前存在於香港等邊緣珊瑚環境中的珊瑚礁,將會如何受到影響?(二)在具有生態意義的規模上,如何能夠增強珊瑚種群的生命力,以及如何修復退化的珊瑚棲息地?
印洲塘大亞灣 主打生態旅遊
與曼谷及其他地方的國家級項目相比,香港在珊瑚研究、科普及修復方面的工作,畢竟規模較小,儘管香港的成果被國際海洋環保組織承認,卻未能被全面應用,好好發揮其環保價值。《施政報告》指出,特區政府將會發展北部都會區,當中東部的香港印洲塘及深圳大亞灣一帶,將會發展成為「生態康樂旅遊圈」,主打生態旅遊,筆者建議特區政府支持香港各大學,把珊瑚研究工作擴展至北區,除環保之外,也可以藉此加快香港與內地生態融合的步伐。
原刊於《經濟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