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王耀宗教授和博士生陳冠匡一同撰寫〈從台獨運動的歷史看香港的本土主義〉,探討香港和台灣的本土主義。文章內容豐富,現分四篇刊登,本文為第四篇。
「本土主義」政治力量的冒起
在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湯家驊2015年辭職後所引發的立法會新界東補選中,本土民主前線成員旺角騷亂的參與者梁天琦在傳統泛民、建制之外,成為鎂光燈下的焦點,梁在該次補選中雖以66,524票落敗,但得票率高達15% (共432,581 選民投票),梁雖然與勝出的楊岳橋得票相差約10萬,但梁在競選過程的表現及最後得票,不禁令人期待將來2016年9月的立法會選舉,本土派會否成為政壇上的「第三勢力」。本土民主前線因為2016年(猴年)初一的旺角騷動而聲名大噪,最終得票率又令出乎意料,雖然6萬多票的得票率是本土理念在香港選民心中佔一席位,還是梁天琦的個人魅力,仍有待研究,但這一次補選所反映的,應該是本土派在香港政治生態的影響力漸漸成型。
隨着梁天琦在新界東補選獲得不俗成績,另一些本土組織在翌日立即宣布在2016年9月參選立法會,包括「熱血公民」、「普羅政治學苑」等成員,即黃毓民、陳雲、黃洋達、鄭松泰及鄭錦滿出選五區。(註1)由此可見,本土組織勢將更多地參與制度內競逐權力的遊戲,為本土運動提供實質助力。
其實早在2012年的立法會選舉,已經有部分政黨,包括「傳統」泛民政黨採納部分本土路線,例如公民黨當時的選舉主題是「反對赤化、抗拒大陸化」(註2),而新民主同盟的「本土優先」更是打着本土主義旗號進入議會。其後,在2015年的區議會選舉中,新民主同盟再以本土理念出戰,持「守護本土」旗號,派出16人出選,以15席當選成為區選「大嬴家」(註3)。在同一場區選中,新政治組織青年新政亦派出數名成員參選,聲言「公平公義,港人優先」,具體政綱包括保衛繁體字及水電等必需品自給自足。(註4)
本土組織漸涉足制度政治(institutional politics),而其實本土組織也一直積極參與制度外的抗爭(non-institutional politics),如自2012年起的「光復行動」,示威者在上水、沙田、元朗、屯門及尖沙咀等受水貨客及自由行影響的地區,阻礙水貨客分貨、聲稱其行為阻街等,旨在回復該區在受自由行及水貨影響之前的原貌。類似的行動亦在雨傘運動的後期出現,主要是旺角的示威者以「鳩嗚團」(購物團)方式進行示威,一邊模仿內地自由行旅客,反諷其行為對香港社會的影響,而另一方面「鳩嗚團」的行為亦為警察執法帶來尷尬局面,難以執法。不過近年來,這股政治新力量卻受到重大挫折。梁頌恆及游蕙禎等人在2016年立法會當選後被DQ;梁天琦在旺角暴動的審判中被判刑6年。本土派大大受挫。
從「台獨」看「港獨」
從台獨運動的歷史,比較香港獨立運動的歷史,香港港獨不過屬於「孩提的時期」而已,日本殖民統治結束及國府遷台後,台灣的「事實的獨立」或「客觀的獨立」歷史,已達60多年;而香港脫離殖民統治後,實行「一國兩制」,如果將「兩制」視為「事實的獨立」的話,也不過是21年左右。97年之後,兩制的獨立性自1999人大第一次釋法後,就被中國的列寧主義制度吸進去了。(註5)
其次,近年來一些學者嘗試闡釋香港人的根源(註6),共認為是一個獨特的「東亞民族」,但這種支流的本土史觀,究竟能否進佔主流的民族論述,仍是未知數。由於地緣位置的關係,香港與中國大陸的關係,較台灣與大陸的關係更為密切。台灣亦有台獨學者嘗試論述台灣人的獨特民族性。台灣自古以來就有土著居住,這些土著一般被認為是和印尼、馬來亞以及菲律賓的土著相似。現在台灣共有14個土著族群,其中阿美族、泰雅族及排灣族正佔土著人口85%,而所有土著人口僅佔總人口2%,台灣的人口主要是閩南、客家及外省籍。閩客藉約佔75%,外省籍約佔23%(註7),要構築一個獨特的民族理論並不容易,而香港則更難。再次,就主體意識之浮現,台灣早在19世紀末,就有雛型本土意識出現(台灣共和國),1949年後,事實上國民政府一直以中華民國的憲政體系培育台灣人的國族意識,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國家」之口語,台灣人琅琅上口;若干年前這個「我們國家」實指中華民國,但是歷經陳水扁的8年「去中國化」後,「我們國家」實指台灣本身,這個實質的主體意識成了台灣青年「天然獨」的文化基因。而香港只是近10年內才形成「本土意識」,近幾年,特別是佔中運動後,才滋生出主體意識(如命運自主等)。
就策略而言,台獨人士一度曾傾向暴力路線,由於島內受到國民黨的鎮壓,暴力抵抗路線始終不能抬頭;而在海外台獨人士雖然提倡,但有無處運用之苦(在組織行刺蔣經國是一例);而在香港,傳統泛民之和平鬥爭受到嘲弄,但「本土主義」的「勇武派」始終未成為主流,農曆年初一之役,示威人士用磚頭襲警,是有意的還是政府的陰謀,尚是未知數。
不過湯家驊辭職所引致新界東席位的補選,祟尚「勇武」的梁天琦取得6萬多票;一方面顯示他們的政治力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也顯示所謂「勇武」派最終仍要回歸現存的政治制度,以作為鬥爭的平台。他們的勇武的本質,其實與傳統泛民不遠,也顯示他們的之糾結所在──言易行難。
從外國勢力的影響,兩者更不能相比,台灣由始至終有美國的保護,美國國會通過《台灣關係法》的支持,更有美國的軍售,以平衡北京的武力。(註8)香港是彈丸之地,不能防守,任何有理性的外國政府也不會支持港獨,北京利用民族主義的帽子,唬嚇港人,結果適得其反。香港的外國勢力,最多只是領事館人員和泛民及社運人士作出一些情勢的分析交流,NGO也不過作些簡單物資的援助;北京在國力蒸蒸日上之際,反而亂把國家安全的帽子亂扣,實在令人反感。
結語
嚴格來說,從各種條件而言,台獨和港獨根本不能比較,中共將港獨和藏獨、疆獨及台獨三獨並列,實在是抬舉了所謂「港獨」。估計未來本土主義的走向,仍然主要在理論論述當中,討論2047二次前途問題以及在作為前途選項之一內,尋求主流民意的支持;至於其「勇武」之傾向,相信並不為主流民意所接受。
港大的《香港青年時代宣言》提出主權獨立的問題,其思想不囿於傳統中華國家主義,其突破傳統模式的心習思考值得欣賞,但是理想之可能性並不等於現實的可能性。不過,這無疑是暮鼓晨鐘,提醒中國的領導階層,要仔細地思考一國兩制的發展方向,對於香港的新一代有二次前途問題,而對於中南海,也會有二次抉擇的機會。
註1:〈「五獨」合流擬出選五區〉,《文匯報》,2016年3月1日。
註2:〈梁家傑:公民黨擬納本土意識〉,《信報》,2014年12月29日。
註3:〈新民主同盟區選報捷:參選超級區議會言之尚早〉,《獨立媒體》,2015年11月23日。
註4:〈「青年新政」今成立 採本土政綱參選區議會〉,《獨立媒體》,2015年3月29日。
註5:Wong Yiu Chung, (2014), Absorption into a Leninist Polity: a study of the interpretations by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f the Basic Law in post-handover Hong Kong, in Joseph Y. S. Cheng ed. New Trend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Hong Kong: City University Press, pp. 35-66.
註6:見本系列文章四之三的註14, 15, 16。
註7:Roy, Denny (2003). Taiwan: A Political History.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p. 2-10.
註8:美國處理兩岸關係的原則有三:1) 一個中國;2) 必須和平解決台灣統一問題;3) 台灣也不能尋求「法理的獨立」。
從台獨運動的歷史看香港的本土主義・四之四
本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