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音樂紙本文獻展覽

劉靖之教授著述音樂史稿幾十年,引起海內外音樂界的廣泛興趣和討論。香港大學圖書館「劉靖之中國新音樂特藏」展覽,展出劉教授5個階段的手稿和書籍,彌足珍貴。

劉靖之教授著述音樂史稿幾十年,尤其是1980年代以來編纂「中國新音樂」系列叢書,以及爾後出版的《中國新音樂史論》,引起海內外音樂界的廣泛興趣和討論。

彌足珍貴的音樂評論手稿

厚厚的40多部著作,原來劉教授的筆耕過程不是在鍵盤上,而是在原稿紙上一畫一勾。「爬格子」的歷程,豈止千里。

上周有幸參觀「探索香港大學圖書館的『劉靖之中國新音樂特藏』」,在安靜的港大圖書館展區駐足,分別瀏覽劉氏5個階段的手稿和書籍。那是從他捐贈的5500多項藏品中精選出來,包括在港大完成關於元朝雜劇的碩士、博士論文等。

展覽的核心是他傾心鑽研的《中國新音樂史論》,從他早年手稿「歐洲音樂傳入中國,新音樂萌芽期討論」、「抗日戰爭時期的新音樂」,到2009年最後修訂版,以及之後出版的《香港音樂史論》等,展品一覽俱全。同時展出的也有他在報章發表的音樂評論手稿,彌足珍貴。

手稿映照作者的心路歷程

手稿有別於印刷成品,主要在於沒有編輯過程的整理,而是作者從腦袋直接通過手寫文字表述的最原體。部分文字的修改過程,也不會像鍵盤刪除那樣不留痕跡。因此更能反映作者落筆時的心路歷程。上文提到上世紀80、90年代出版的系列乃是通過當時舉行的多次學術會議,各地學者表達不同意見,手稿中可能有更多原始資料,能夠完整保存,成為學者研究珍貴材料,善莫大焉。

劉教授的珍藏坐落母校,那是個多贏局面。反觀其他音樂前輩,歷年收藏珍貴文獻,處於花落誰家的境況,再次勾起本欄曾建議香港音樂資料館,拯救可能失散的寶貴資源。

上述展覽開放給公眾,一直至本月13日,入場更可領取一份紀念品。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周光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