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辦文理學士新課程 培養跨學科明日領袖

香港大學即將開辦的6個文理學士課程,透過着重跨學科學習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希望培養具國際視野和跨領域思考能力的明日領袖,以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

現今社會愈趨複雜,傳統文理分科學習的思維備受挑戰,跨學科學習(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成為新趨勢。香港大學昨日率先宣布,將從2018/19學年起,推出一系列文理學士(BASc) 學位課程。港大副校長(教學)何立仁教授(Prof. Ian Holliday)及港大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謝樹基教授表示,即將開辦的6個文理學士課程,透過着重跨學科學習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希望培養具國際視野和跨領域思考能力的明日領袖,以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

何立仁教授指出,新課程旨在培養跨學科的明日國際領袖。
何立仁教授指出,新課程旨在培養跨學科的明日國際領袖。

6個課程 結合文理科特點

何立仁教授指出,文理學士的課程特點,是將文科與理科課程,例如社會學與人工智能結合,培養學生綜合不同知識領域的思考方法,跨越傳統學科的學習界限,從而以創新的方式來思考和解決問題。他說:「這一系列課程將讓學生體會不同學科之間的關聯性。我們希望學生成為未來社會的領袖,充分掌握機遇,為新興行業制訂新標準,為人們創造就業機會,並身體力行為香港及鄰近地區(包括大灣區)帶來轉變。」

謝樹基教授以實例說明,大數據的應用已跨越傳統學科對知識的認知。
謝樹基教授以實例說明,大數據的應用已跨越傳統學科對知識的認知。

大數據應用 顛覆傳統知識領域

謝樹基教授舉例說,正在測試的第五代流動通訊(5G)網絡,將為無線數據傳輸帶來顯著改變,屆時需要大量人才設計可穿戴裝置,例如平時穿着的衣服,可以無間斷收集我們的健康資訊,並加以分析。設計這種日常穿戴的數據裝置,需要的正是綜合不同知識領域的思考能力。

歷史結合IT 不同學科互有關聯

他續指出,文理學士與傳統「雙主修」和「主修、副修」的分別,就在於強調不同學科之間的關聯性,例如喜歡念歷史的學生,可以藉課程了解歷史與數據分析的關係,課堂上也會有不同學科的教授對話,這與傳統「雙主修」或「主修、副修」是完全不同的體驗。

何立仁教授表示,6個全新的文理學士學位課程,包括5個四年制文理學士課程──文理學士(BASc)、文理學士(應用人工智能)、文理學士(設計+)、文理學士(金融科技)和文理學士(環球衞生及發展),以及一個兩年制的高年級學士學位銜接課程(articulation programme):文理學士(社會數據科學),這個課程的一個目標,是為就讀副學士(associate degree)的高年級同學而設 。

招生150人 毋須尖子英文要好

他表示,港大10個學院均有參與及規劃文理學士課程,預計共招生150人,即每個課程招收約25人。收生標準為香港中學文憑試(DSC)最佳5科考獲28分,或最佳6科考獲32分。由於授課語言以英語為主,整體課程需要英文達到5級或以上。

何立仁又表示,上述課程的學生均需要赴海外交流,有機會到耶魯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倫敦大學學院等著名學府,或參加微軟的大數據課程、到Google、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屬下機構等實習。校方將與報讀學生面談,學生要將課程列在JUPAS (大學聯招)的Band A(第一組別),才有機會參與明年初舉行的面試。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