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校友心繫教改 為新時代培養人才

畢業於香港大學的一群傑出校友於2000年成立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教育基金,並先後在2002年及2006年開辦港大同學會小學及港大同學會書院。20年過去,教育基金的辦學理念、過程與未來如何了呢?

一群在六十、七十年代於香港大學畢業的校友,抱着關心社會,投身教育改革,成立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教育基金,先後在2002年及2006年開辦港大同學會小學及港大同學會書院。

港大畢業同學會教育基金 共圓世紀教育夢

20年過去,教育基金最近出版《明德格物 共圓21世紀教育夢──一群港大校友在辦學路上》,闡述教育基金當年的辦學理念,目標建構「一條龍」教學模式,實踐12年一貫教育以培育學生,以及籌建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包括原計劃籌辦資助學校,到最終改為直資學校等。

1999年香港在推動教育改革的洪流中,心繫香港教育未來發展的港大校友,認為「填鴨式」、「求分數」的傳統教育制度已不能適應時代變化,他們向全港發表了一份〈我們對香港教育的願望〉家長宣言,希望學生有愉快的學校生活,長大後品格良好,有語文溝通能力,獨立思考,能終身學習。

教育基金主辦「教育樞紐」第一次圓桌會議。
教育基金主辦「教育樞紐」第一次圓桌會議。

身兼港大同學會書院校監的教育基金副主席馮可強,猶記當年在教統會在教育檢討和改革的社會諮詢大會上,提到當時每晚都會陪伴剛升小一的女兒做功課到深夜,讓他深深感受到傳統教育制度下學生和家長的苦況。

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教育基金主席謝錦添博士表示,當年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經廣泛討論後,成立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教育基金,並在2000年向教育局遞交辦學申請和計劃書。

教育基金成立之初,部分始創成員在香港大學合照。
教育基金成立之初,部分始創成員在香港大學合照。

計劃書首頁寫明希望「辦一所學生喜愛,家長支持,教師熱心奉獻,社會讚賞的新型優質學校,為香港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一點力量。」這亦是教育基金當年20多名創會成員的初心,同時提出四大辦學理念:「愛心與專業的結合、東西方文化的結合、學校與家庭的結合、學校與社會的結合」,並在過去20年成功在兩校實踐。

四大基石:教育基金辦學理念
四大基石:教育基金辦學理念

津貼改直資  不忘辦學初衷

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教育基金籌辦學校初期,亦非事事順利,最初向教育局申辦津貼學校,在獲教育局撥地後,有官員建議可考慮將原規劃為津貼學校的用地,轉為直資小學,令他們擔心直資學校須收取學費或令來自基層家庭的學生卻步。

經多輪討論後認為直資辦學在學校管理、課程規劃、資源運用、收生等方面都更為靈活有彈性,並同意將學費訂在較低水平,以及提供學費津貼及獎學金等方式,降低基層兒童的入學門檻,最終將津貼小學改為直資小學,並在2006年開辦同樣是直資的港大同學會書院,落實貫徹直資「一條龍」辦學模式。

教育基金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2016年曾率兩校專業團隊到澳洲的學校考察,了解當地學校採用哲學探究(Philosophical Inquiry, PI)教學法,教育基金主席謝錦添博士指出,「擁有高階思維非常重要,懂得分析、思考,這樣學生才能追求高深學問,有全面且獨立的想法。」

澳洲 Geelong Institute of Positive Education 團隊應教育基金邀請為港大同學會書院和港大同學會小學進行為期三天的「正向教育」聯校教師專業培訓。
澳洲 Geelong Institute of Positive Education 團隊應教育基金邀請為港大同學會書院和港大同學會小學進行為期三天的「正向教育」聯校教師專業培訓。

豐富多元學習內容  研究開辦國際課程  

每年並會安排學生考察或到其他地方進行交流,例如曾到長洲、澳門考察,尋找地方文化;又曾前往緬甸交流,其中一站去參觀當地孤兒院;或內地偏遠地區教英文等,這都是非一般交流會安排的活動,一方面讓學生拓闊視野,探索世界,同時成為畢業後共同的回憶。

面對近年社會急速變化,政府對教育界的要求,教育基金主席謝錦添博士坦言,作為辦學團體必須適應,找出創新的方法,維持他們教育的理念。他又表示教育基金辦學已有20年,有條件研究開辦國際課程供選擇,目前準備開始研究和討論可行性,並需要從各持份者取得共識。

為了紀念辦學團體成立20周年,教育基金編寫了一本書,名為:《明德格物 共圓21世紀教育夢──一群港大校友在辦學路上》。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教授在書中表示,「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的校友,堅信教育的力量,以非凡的勇氣與魄力,先後創辦港大同學會小學和港大同學會書院。在教育領域做出開拓性的探索與嘗試,身體力行實踐港大校訓 ──明德格物。20年的經驗與思考,20年的奉獻與承擔,銘刻一段歷史,回應一個時代。」

《明德格物 共圓21世紀教育夢 — 一群港大校友在辦學路上》新書封面。
《明德格物 共圓21世紀教育夢 一群港大校友在辦學路上》新書封面。

新書內容記錄了辦學過程和經驗,包括如何落實「四大基石」的辦學理念,如何實踐「明德惟志、格物惟勤」的校訓,如何引進及實驗「正向教育」、「哲學探究教學法」、「與自然共存的生命教育」等教育理念與方法,希望與讀者分享交流,並共同探討在現今世界大變之下,香港教育如何應對眾多的新挑戰。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