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教授恩萊特:香港前途與大灣區命脈相連

恩萊特教授認為,香港可與大灣區城市群產生互補作用,香港可提供新的想法、新的技術和促進人才流動。

中美貿易關係持續緊張,市場憂慮大灣區發展會否受影響。不過,智庫「2022基金會」的一項研究指出,大灣區擁有人口約7000萬,本地生產總值逾15000億美元。預計到 2030 年,大灣區人口將增至最少8000萬,本地生產總值最少增至35000億美元,屆時的大灣區市場不但規模更大,而且會面目一新。報告建議在大灣區找出合適的領域,落實統一監管條例、標準和資歷認證。以有效減少大灣區內部摩擦,彰顯一國兩制精神。報告同時呼籲探討香港成為大灣區內環球數據處理中心的可能性。

中美貿易戰 對大灣區影響料輕微

由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恩萊特教授(Prof.Michael J. Enright)領導的國際經濟學家團隊,最近發表了一份題為《大灣區未來發展與香港的機遇》的研究報告,指出香港的前景與大灣區命脈相連,「大灣區建設確實為許多香港人開拓了新出路,更首次讓香港看到一個真正背靠當地市場和『腹地』的前景,減輕土地短缺、人口稠密、成本過高和小型特色經濟缺乏就業營商機會等造成的掣肘。」

這位身兼恩萊特司各特諮詢公司 (Enright, Scott & Associates Ltd )董事總經理的港大教授表示,中美貿易戰發展至今,雙方都已了解對方各有制度。他期望貿易爭議最終可以達成共識。但他認為,中美貿易關係即使緊張下,對大灣區發展的影響相信亦不會太大。

一國兩制始終是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的最大優勢。
一國兩制始終是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的最大優勢。

恩萊特教授日前在香港總商會的演講指出,一國兩制始終是香港的其中一項優勢,香港可與大灣區城市群產生互補作用,香港可提供新的想法、新的技術和促進人才流動。

香港定位 國際金融貿易與資訊流通

《大灣區未來發展與香港的機遇》研究報告指出,香港、深圳和廣州將是大灣區內居領導地位的城市,同時也是行政、高科技和高端服務的集中地。恩萊特教授指出,大灣區內9+2城市各有定位,香港主要是發展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和資訊流通等範疇。

上述研究為期九個月,薈萃了來自香港、廣東和歐洲一流的經濟學家,聚焦大灣區內9個城市、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研究區內城市群如何加強互動創造機會,同時提出對策,應對不同的挑戰。

大灣區的公路基建,令城市間的距離大大縮短。
大灣區的公路基建,令城市間的距離大大縮短。

「內環」與「外環」 互為補充促發展

思萊特教授指出,《大灣區建設規劃綱要》出台後,大灣區9+2城市群形成了「內環」和「外環」互為補充的發展格局。

他表示,「內環」由香港經過深圳、東莞、廣州、佛山、中山和珠海,直達澳門。「內環」裏大規模的基建投資,包括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虎門二橋(南沙大橋)、深圳中山大橋,以及廣東省內多條高速公路與鐵路,將確保「內環」中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只需一兩個小時。

同時,位於「外環」的惠州、肇慶與江門,將受益於大量的基建投資及由「內環」延伸出去的發展勢頭,這些城市將陸續為整個大灣區提供重工業基礎,包括化工產品、冶金、造紙、電力及設備相關行業,並受惠於「內環」的溢出效應。

在城市的融合方面,恩萊特教授指出,廣州和佛山走得最前,其综合公共交通網络、規劃及鄰近地區的發展項目,均配合這方面的發展。至於深圳則一直在協助部分企業搬遷到鄰近的東莞和惠州,以刺激莞惠經濟發展,同時為深圳的高增值行業騰出空間。

專業資格與投資限制 阻港人展拳腳

不過,恩萊特也指出,儘管大灣區城市群同處一個國家內,卻有三個省級行政區、三個獨立關稅區和三個世貿組織成員,在協同發展方面面臨不少障礙。

他指出,根據現有CEPA的框架,内地向香港及澳門企業開放了160個服務行業中的153個,但是港澳企業在内地可享有國民待遇的只有62個。

他表示,專業資格和投資的限制,以及其他障碍,令港澳的服務業無法在大湾區內自由運作。然而,服务業佔了港澳經濟很大的一部分,這些限制對港澳企業有較大的影響。

他強調,香港擁有大批專業顧問、法律、會計及金融等方面的國際級人才,可以在不同層面填補大灣區專業人才的缺口。

此外,報告亦指出,香港許多年輕人較少接觸內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文化,對於在大灣區的發展將構成障礙。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