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回顧與展望應對新冠肺炎之法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認為,衞生防護中心應該牽頭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盡可能吸納這些意見領袖,以便他們了解最新的防疫信息和防疫措施的局限,彼此快速學習進步。

編按: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周六(1月1日)在香港電台《香港家書》節目中,以書信形式向市民解釋,採取創新和針對性的防疫措施,比表面看似合乎邏輯的措施更為有效。他承認,所有疫苗均有一定的副作用,但必須準確、平衡地告知公眾,避免引起恐慌及公眾對專家、疫苗的不信任。另外,他又認為政府資源不足,導致香港大學無力生產噴鼻疫苗。本社轉載書信全文如下,以饗讀者。

飛鵬你好:

自從新冠肺炎大流行以來,我們已經兩年多沒有見面,相信您和您的家人在加拿大都已經接種第三劑疫苗。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接種了足夠疫苗,相信新冠肺炎將可以在2022年轉化為類似流感的疾病,由於香港基本上已經7個月沒有本地傳播病例,我想同你回顧一下從這次新冠肺炎大流行中可以學到的功課,可以用來對抗將來會發生的傳染病大流行。

挑戰傳統方法  方能有效抵抗

還記得我們在觀塘聯合醫院工作的時候,雖然資源和設備不足,我們經常想盡一切辦法去超越過於刻板的指引,給病人最好的照顧,我們都認為指引和教條不應該成為治病或者防控疫症的障礙。

今次不少國際權威最初所作的防控建議後來被證明是強差人意的,因為全球所有專家在開始時對新冠肺炎與公眾一樣缺乏認知。例如他們最初反對全民戴口罩的建議、對空氣傳播和通風系統要求的懷疑、嚴格邊境控制的必要性,教條式地依次使用抑制或緩解防疫措施,及不同意將隔離期延長的要求等等,事後都被證明是不明智的。

在面對新問題時,儘管最初有很多反對的聲音,我們仍然應該考慮挑戰傳統方法和教條,採取創新和針對性的措施,這樣才可以領先流行病三步,防患於未然。

另外有些表面看似合乎邏輯的措施可能會產生完全相反的影響。例如確診病例應該居家休息,病情惡化時去醫院是許多西方國家採取的政策。我們的做法恰恰相反,每個疑似病例都需要住院隔離,直到重覆檢測呈陰性或持續低病毒載量,然後才可讓他們離開。最後證明我們這種以醫院隔離為基礎的方法反而使社區傳播病例大大減少,令我們的醫療系統不致於癱瘓,更可減低個人防護裝備的使用量。

我們也需要承認我們無法準確地預測未來,正如復必泰和莫德納無法預測罕見的接種疫苗後引致的心肌炎。科興無法預測疫苗病毒在細胞培養過程中會產生兩個刺突蛋白的基因缺失。阿斯利康也無法預測接種其腺病毒載體疫苗後,會發生致命的腦靜脈血栓併發症。

這些意想不到的改變或非常罕見的副作用必須迅速和平衡地向公眾披露,以免產生錯誤的印象。香港老年人疫苗接種率低的原因之一,是我們最初沒有同時公布老年人每日中風和心臟病而死亡的人數。

新冠疫苗意想不到的改變或非常罕見的副作用,必須迅速和平衡地向公眾披露。(Shutterstock)
新冠疫苗意想不到的改變或非常罕見的副作用,必須迅速和平衡地向公眾披露。(Shutterstock)

贏得公眾信任是疫情防控關鍵

如果我們要為未來的大流行做準備,就需要對新病毒進行更廣泛和持續的動物監測,監測其進化並評估其跳進人類的風險,從而了解病毒起源的動物宿主。我們必須支持對快速多重檢測或無偏見基因測序作診斷的研究;開發廣譜抗病毒藥物;生產可重覆使用、自我消毒的過濾口罩、護目鏡、手套和防護衣,作為提供每個市民的環保防疫包。

雖然我們兩年前就已經做好噴鼻疫苗種子,但是由於香港沒有疫苗生產能力,也沒有足夠的投資,所以進展非常緩慢。除了開發安全有效的疫苗平台外,我們必須修改和制定所有學校、餐館、會議廳或娛樂設施的通風要求,以減少空氣傳播。我們追蹤接觸者的技術非常落後,需要徹底改革。

贏得公眾信任是疫情防控的關鍵。2020年初的公眾恐慌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新冠肺炎是全新疾病。因此,公眾向專家尋求意見,但所有專家在開始時對新冠肺炎缺乏認知,以致這些意見往往是極多樣甚至矛盾的,尤其是在政治兩極分化的背景下,只會導致輿論兩極分化,甚至導致針對專家的網絡攻擊。衞生防護中心應該牽頭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盡可能吸納這些意見領袖,以便他們了解最新的防疫信息和防疫措施的局限,彼此快速學習進步。

資源不足以支持科學院發展

飛鵬,你已經很多年沒有來過我工作的地方,儘管瑪麗醫院擁有世界一流的生物安全第三級實驗室,但令人驚訝的是這座擁有70年歷史的教學醫院,卻沒有一個臨床傳染病中心,醫院的翻新工程被推遲了超過18年。真的希望我能在退休之前看到一個新建成的現代臨床傳染病醫療中心。

但最令人沮喪的是,我們的香港科學院缺乏政府的定期資助。我們擁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學家,例如研究人類遺傳學的徐立之教授、產前分子診斷的盧煜明教授、肝移植的范上達教授、化學方面的支志明教授、高效發光材料的任詠華教授等。

但香港科學院卻要申請短期項目的政府資助,甚至尋求私人捐贈。有時甚至需要得朋友的好心幫忙,才能有一個聚會的地方。如果期望香港成為國際科研中心或大灣區的矽谷,政府必須提供經常資源來支持香港科學院的持續運作和發展。

衞生防護中心應該牽頭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盡可能吸納專家,以便了解最新的防疫信息和防疫措施的局限。(Shutterstock)
衞生防護中心應該牽頭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盡可能吸納專家,以便了解最新的防疫信息和防疫措施的局限。(Shutterstock)

疫情大流行是破壞生態後果

回顧香港新發傳染病的歷史。我們在1894年有鼠疫;50、60年代有流感,當時一般衛生條件很差。但隨着醫療和衛生的改善,我們已經忘記了微生物擁有災難性的威力。從1997年開始,我們有禽流感H5N1,它預示着2013年的禽流感H7N9。2003年,香港爆發SARS,預示着2012年的MERS(中東呼吸綜合症)和2019年的新冠肺炎。

與全球暖化一樣,新冠肺炎大流行可以被視為是大自然對不斷增加的全球人口和人類行為的報復。人類不斷破壞野生動物的生態系統,街市衛生環境惡劣,密集城市化和頻繁的航空旅行,大大縮短了動物與人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亦增加他們接觸和互動的頻率。因此,除非我們改變這些行為,否則我們可預計會出現更多流行傳染病。為了保護我們的下一代,我們必須保護大自然,不可以再次忽視流行傳染病帶來的警告。

時光飛逝,你的3個兒女都先後成家立室,這兩年更添了5個孫,你們可以弄孫為樂了,期望明年疫情受控後,大家可以再相聚。

祝 新年健康、快樂。

國勇
2022年1月1日

*陳飛鵬醫生於1983年至1985年在基督教聯合醫院與袁國勇教授一起共事,然後移民到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