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香港大學交通研究所所長、地理系教授盧佩瑩博士11月12日(周六)於香港電台節目《香港家書》中指出,香港已進入另一發展階段,除了要平衡環境、生態、經濟和社會的需要,就着香港現況,交通規劃應該有兩大原則,包括大型交通基建是否可以節約城市的形態,以及基建必須配合城規和經濟活動,令城市真正做到多核心的形態。以下為書信全文:
親愛的秉澍、秉樺:
踏入11月英國天氣都已轉涼,希望你們注意保暖,預防感冒和新冠肺炎啊!媽媽覺得時間真的過得好快,轉眼間,今個學年,秉澍你已經要申請入大學了!而你的志願是主修生物;而秉樺你都要開始高考課程,除了設計之外,你揀了地理、商科和經濟,你們揀的學科與媽咪一年前想的很不同,但都是好的選擇,對未來城市要照顧好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性是非常重要的,而交通基建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以鐵路為骨幹的源起
最近香港特首李家超先生就落實他的「基建先行、創造容量」的施政理念,在交通方面提出了三鐵三路的方案。不知你們兩兄弟會不會有不同意見呢?
香港在1968年成立運輸署,但香港的交通政策,可以話從70年代中後期才發展雛形。政府在1976年發表了第一次整體運輸研究(First Comprehensive Transport Study)和香港第一份交通白皮書《保持水陸運輸暢通》(Keeping Hong Kong Moving)。大概10年之後做了第二次整體運輸研究,和以這個研究為藍本的1990年《邁向21世紀》(Moving into the 21st Century),將香港帶入了一個高速基建發展的年代。
1993年,公布了第一份鐵路發展策略,並執行已多次檢討的港口及機場發展策略。到了97年,香港政府完成第三次整體運輸研究,和以它為藍本的1999年《邁步前進》(Hong Kong Moving Ahead),確立了以鐵路為骨幹的運輸政策,這個政策可以說是沿用至今。
所以在過去20多年,香港鐵路網絡不斷擴張。但社會發展有不同階段,結合我和團隊做可持續交通研究20多年,除了要平衡環境、生態、經濟和社會的需要,就着香港現況,我想提出兩大原則作為衡量的標準。
交通規劃的兩大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大型交通基建是否可以節約城市的形態。城市不斷向外擴張會破壞郊區的生態和比較寧靜的鄉郊生活,更會增加社會整體的交通成本。
第二個原則就是基建必須配合城規和經濟活動,令城市真正做到多核心的形態。讓我用例子和最近的《施政報告》來展釋一下這兩個原則。
地鐵線哪一條線真正最成功呢?並不是那條最賺錢或最多人用、最擠迫的,而是哪一條可以最支持香港長遠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好高興在關於《施政報告》的政府新聞地圖,除了展示三鐵三路,也顯示了中部人工島所涉及由屯門到港島西的鐵路。這條鐵路是真正能幫到屯門的居民,也會形成一條全新的過海隧道。雖然它涉及維港以外和生態敏感度較低的區域填海,但成片的開發提供難得機會引入最新的城建和通訊科技、完整和環保的規劃理念、多元化的土地用途,和大規模增加公營房屋。
因為它的空間上十分鄰近現有活動和商業發展,可以制約城市形態,達到緊湊城市(Compact City)。而在三鐵三路之中,將軍澳綫南延線和將軍澳至油塘隧道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最重要就是這個延伸新區137區,如何做到不單止是一個住宅區呢?相反,沙田繞道的興建,似乎就無直接提到大型住宅或工業項目去創造容量了。第二組的基建涉及北部都會區的北都公路和中鐵線。
整體來說,北部都會區是有優勢,也得到很多市民支持。它是否成功取決於能否真正做到市民當區就業和生活。舉例,在北都生活的市民是否不再需要每日出入市區兩次,而是每周,甚至每月才出一次呢?在我們最近的研究發現,要將香港經濟活動真正北移,真的知易行難。就着各種職住平衡,西貢、元朗和北區,尤其就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和金融及保險業,都是突出的職位貧乏地區(Job-poor areas)。
控制車輛增長 避免違反減排
第三組的是港深西部鐵路。這個項目涉及國家策略和大灣區,區域融合取決於香港西北部經濟區和產業與內地是否可以產生協同效應。最近我的團隊研究了大陸和歐洲1627個高鐵站和城市發展的關係。發現如果是建新站,一般都需要15至20年,才能真正做到車站和城市的主要活動區有機結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次《施政報告》重提大規模的公路建設。城市的發展,除了人流之外,也需貨物流通。如果貨暢其流是主要目標,增加經濟活力甚至支持本地再工業化,是無可厚非的。但要好小心,因為鼓勵和方便市民使用私家車的道路發展模式,現今所有已發展的國家、城市,在全球暖化和交通減排之下都正在反思。香港一定要慎重控制私家車和道路的再急速增長,以免與環境改善和減排背道而馳。
最後,媽媽想講關於香港整體運輸的優勢其實不單止在於基建,也是在於我們有好多元化的選擇。好似由港大附近,我們的家去到北角飲茶,我們可以選擇開車、乘搭地鐵、的士、小巴、巴士或者電車。如何智慧出行令香港網約車、單車、步行,以至實時交通管理、交通安全和無人駕駛走得更前,政府是要擔當領導的角色。
《施政報告》要有前瞻性,希望日後也提出關於出行體驗的成效指標(KPI)。基建對於發展中城市,尤其是有着急速人口增長的城市,是決定性的。但是我們的城市已進入一個成熟期,除了基建之外,需要更多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的非基建創意和前瞻的交通政策理念。
秉澍、秉樺,或者到你們學成返港工作,除了地鐵之外,你們可以輕鬆選擇步行、單車、又或者更安全、環保和舒適的巴士出行。期待未來的香港人仍然能享受城市中的大自然,有活力的經濟及和諧的社會環境。
愛你們的媽媽
2022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