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的當務之急

市場結構及模式有變,即使港交所未來再收購,對象未必是其他交易所。科技相關公司對交易所產品協同效應,除交易外,更不能忽略是相關配套產品。

港交所(00388)新一份3年戰略規劃,進步之處在於承認港股出現貨源單一或歸邊問題。筆者一直堅持,香港股市並非是香港的股市,香港僅僅是一個中介平台提供者角色而已,更重要的資金及公司品種,前者由外資機構大戶主導,後者根本是完全依賴中國企業上市。行政總裁李小加承認,本港市場提供的貨源太集中靠內地供應,表明中國公司外,國際及區內企業都要,希望突破樽頸。其實假設中國以外公司是對在港上市有興趣,本港市場在中國定位方面亦續存在誘因及優勢的話,客觀有利環境外,剩下就是一些主觀因素。

港交所需持積極態度

很多海外企業對於在港以第一或第二上市形式掛牌,大部分都是希望而來,失望而去,箇中問題離不開成交不足,市場認知有限。港交所現擬推動海外市場參與者以遙距方式都可在港交易,這點是一個進步。有交投,有資金外,企業跟人一樣,名份同樣重要。長期以來本港指數公司對納入海外公司於主要指數成分股內,一直是相對保守:渣打(02888)冇份、普拉達(01913)也未見。因此,推動及吸引外來公司到港,其實是需要交易所外,其他市場持份者同共協力。最後經濟改變,新經濟公司抬頭及其他新興市場冒起,很多中亞地區資源公司、歐洲不少科技企業、另外特別是以色列的高新初創公司,都會有很多國際投資者留意,唯之前香港卻相對較為忽略。

短期而言,隨A股獲納入更多國際指數,佔比不斷提高,機構大戶必定有對沖需要。簡單看看摩指,未來會否進一步提升A股納入因子,除市場準入、交收等安排外,機構投資者已講明,有必要盡快有更多對沖工具提供。的確,不管內地當局對加大互聯互通擴容,增加品種願意程度,但容許香港搞內地股市相關期貨產品及在風險可控下讓境外投資者在港有借貨沽空渠道,似乎沒有太多婉拒理由;一來投資者要求、再者內地根本辦不到,亦怕辦,換句話說,港交所短期內在這方面開拓收入,成數及把握機會相對較大。

市場結構及模式有變,即使港交所未來再收購,對象未必是其他交易所。科技相關公司對交易所產品協同效應,除交易外,更不能忽略是相關配套產品。近年外國部分交易所,如納斯達克交易所,於賣數據方面收入增長理想。反觀港交所去年總收入逾百四億元,但來自數據費收益不足9億元,佔比僅6%。以內地市場之大,市場數據需求之強勁,與其太側重互聯互通帶來的商機,交易所應盡快搞多幾個有叫座力的指數,及收購其他數據、科技公司,開拓數據方面的收益吧。

原刊與《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胡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