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說五十九:渙卦
《象》曰:風行水上,渙。先王以亨於帝,立廟。
渙卦由巽卦和坎卦組成,上「巽」下「坎」,「巽」為風,「坎」為水,所以說「風水,渙」。
「渙」字並沒有太多釋義,基本上只釋為「散」,《說文》:「渙,流散也。」渙原本為水流離散之狀,引申為渙散、離散,因此我們有「渙散」一詞,如我們說「人心渙散」,《雜卦說:「渙,離也。」《序卦》說:「渙者離也。」
在本卦爻辭中,出現了七次「渙」字,六次都可以解作「散」,只有一次寫「渙王居」,「渙」是「煥」字的假借字(「把王的居所整治得煥然一新」)。所以「渙卦」的「渙」,解作「散」是沒有問題的,它的意思就是「渙散」、「離散」。
從這卦的上下卦,也很容易看到「散」的象。《大象傳》辭說:「風行水上,渙」《周易正義‧孔疏》說:「風行水上,激動波濤,散釋之象,故曰『風行水上,渙』。」水面上括起風,捲起水花無數,便是很清楚的一個「散」象。
但至於為什麼先王見到「風行水上」的「渙」象,會得到「亨於帝,立廟」,解釋起來便沒有那麼簡單了。歷來的說法大概有三個。
「風行水上」帶來的啟示
第一個說法:風行水上而出現的離散之象,象人心離散,國有險難的時候。這個時候,先王便要祭祀上帝,建立宗廟,以收攏人心。「先王以是享於上帝,以一天下之心,使知無二主也。立廟以合天下之渙散,則人知反本,鬼有所歸。享于帝,立廟,離散者一矣。」(朱震《漢上易傳》)「享於帝,立廟」,目的同是一個,就是「收合離散的人民」。根據這個說法,《大象傳》辭所揭示的是見離散之象而提出解決「離散」的方法。
第二個說法:風行水上,一樣是離散之象,但卻不是有險難,相反,而是險難散去了,要祭祀神明祖宗,向他們告成功了。「先王以渙然無難之時,享於上帝,以告太平,建立宗廟,以祭祖考。」這是《周易正義‧孔疏》的說法。
第三個說法,是俞琰在《周易集說》提出的。他對「渙」字略有不同的解釋。他說,「渙」字由「奐」字而來。「奐」是「文采明見」的意思。這字加上「火」旁,是「煥」字,是火焰之光;加上「水」旁,是水有波紋,故此說,「風行水上,渙」(風吹水動而產生波紋)。
風,我們是看不見的,從水動成紋而見風吹來,風是要附託於水才讓我們見到。鬼神,亦是看不見的,一定要建廟讓他們有所依附,我們才能感覺到他們。先王見到「風行水上」的象,於是體會到這個道理,因此便建廟來祭饗先帝。
這個渙卦的「風行水上」的象,亦反映了一些人類物質文明發展的過程。渙卦上卦是「巽」,下卦是「坎」。巽卦(三畫卦)的基本象徵義是「風」,但另一個象徵義是「木」,以前已經提過。那麼「木行水上」,不就是船隻航行的象嗎?《繫辭》說:「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把樹幹挖空做成船,把木條削刮成形做成槳,有了船和槳,可以渡河,可以到遠方,天下得到好處。
這個文明的發展,是由渙卦所啟發而得到的。姑勿論是否「蓋取諸『渙』」,但先民看到木浮水上而想出製造船隻,是很合理的推想。卦象,本就是自然物象的高度符號化,「以類萬物之情」(《繫辭下》)《繫辭》中一口氣舉了九個通過卦象而發展文明的例子,上面介紹的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