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唐代題材的電視劇《武媚娘》播映後,各地又有古裝戲熱,有的清宮戲獲重映。這些年來,港、陸、台的清宮戲,號稱「歷史劇」卻大都與史實相去太遠,有的竟有常識錯誤。
《還珠格格》在港播映後,社會上出現「格格熱」,茶樓和「八卦攤」談格格似乎成了「時髦」,很多人真以為清代皇帝女兒就叫格格,有些傳媒的報道、評論和電視的清宮戲,也把格格當成皇帝女。
公主與格格 姑母和侄女
把乾隆皇帝的女兒稱爲格格,無異是降乾隆一輩,讓他與永字輩的兒子同一代;這是因爲格格爲皇子和王、公之女的統稱,皇帝的女兒則稱爲公主。
在乾隆帝直系的兩代中,格格與公主是侄女與姑母的關係,絕不能亂套。可是,正史知識的「傳播力」很微弱,電視劇和所謂歷史小說的「傳播力」卻猛而快,把皇帝女兒說成爲格格的人多了,不是格格也便成了格格,這就正合《紅樓夢》中「大虛幻境」的對聯:「假作眞時眞亦假」。
本文不是針對《還珠格格》。作者瓊瑤在《還珠格格》後記中聲明,她寫的是「傳說」、「小說」(引號照原文),而不是歷史,既然是寫「不是歷史」的小說,也就不必深究了。不過,近幾年,大陸和港台的清宮戲和清代歷史小說走俏,不少作者、評論者、編導稱這些作品爲歷史戲、歷史小說或「歷史正劇」,但不合清宮體制的描寫,任意編造歷史名人的弊病,卻處處可見。爲免以訛傳訛,本文擬簡介清代皇族的爵位,並略評清代的秩序文化。
王公十四等 皇女列二等
清宮皇子和宗室王、公的爵位,分爲十四等,其中較高的「八入分」爵位,依次是親王(和碩親王)、世子(親王嫡子)、郡王(多羅郡王)、長子(郡王長子)、貝勒(多羅貝勒)、貝子(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前六等泛稱王,後兩等爲公,統稱王公。
清朝入關前,太祖努爾哈赤(1559-1626)稱女兒爲格格,自第二代皇帝大宗皇大極(1592-1643)以來,皇女都稱爲公主,親王和其他王公的女兒統稱格格,無爵位的宗室女兒也叫格格。
皇女分爲兩等,一爲固倫公主,二爲和碩公主;前者爲皇后所出,後者是妃嬪女兒或皇后收養的宗室女兒。
固倫公主的品級,同宗室第一等的親王;她的丈夫稱爲固倫額駙,品級同貝子(宗室第六等)。和碩公主的品級,同宗室第三等的郡。
皇女與皇子不同的,不僅前者有正出、庶出的「差別待遇」,還與兄弟有男女的天淵之别。
據《清史稿》的記載,親王、固倫公主均有王公府的屬官,其中都有名爲長史(從三品)的大總管一人,但護衛的人數相差甚大,親王府有20人,固倫公主府只有五人,比郡王府、貝勒府、貝子府還少;掌禮儀的典儀(後稱典衛),親王府有六人,固倫公主府只有二人,也比郡王、貝勒、貝子府少。
格格有爵位 分為五等次
格格是由滿族語 gege 音譯的漢名,含姑娘、小姐之意。
授封爵位的格格分爲五等,最高一等的滿文讀音是 hosho gege,漢名爲和碩格格。清初,親王女兒不管是福晉(正室)還是側福晉(側室)生的均稱和碩格格,康熙四十五年(1706)便不行了。據《康熙起居注》,禮部呈本報吿,擬將皇族簡親王庶出之女封爲和碩格格,康熙批示庶出之女應減等,禮部和宗人府便議定降二等,按貝勒嫡女的品級封爵,這就是後人說的「差序」。此後,只有親王嫡女才能封爲和碩格格。
格格的第二、三等都稱爲多羅格格,分別授予多羅郡王、多羅貝勒的嫡女;第四等爲固山格格,封給固山貝子嫡女;第五等爲格格,封給鎭國公、輔國公嫡女。
在雍正朝(1723—1735),五等格格有漢化的爵位,分別爲郡主、縣主、郡君、縣君、鄕君(表1)。
在五等爵位內的格格,有品級俸和皇糧可領;不入八等分之宗室,其女兒雖稱爲格格,卻不受封亦無俸糧可支。
清制度構建 有秩序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清宮的秩序文化頗有特色,既有深厚的儒家內涵,也有以滿族八旗制爲基礎的制度構建;有漢族長幼有序觀念的影響,亦有滿族禮儀理念的薰陶。《禮記》曰:「禮,不踰節,不侵侮。」(依禮行事不越軌,不侵犯侮辱怠慢他人);又曰:「分爭辨訟,非禮不决。君臣上下兄弟,非禮不定;班朝治軍,涖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宋人歐陽修編撰的《新五代史》慨嘆:「五代之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廟、朝、人鬼皆失序,斯可謂亂世者歟。」
清代皇族的等級和禮教很嚴,就是要維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確保內部的穩定和政府的發展活力,從而創造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繁榮。
在清宮的秩序文化中,禮的威嚴和制度的約束至爲突出。即以皇室爵位賞封而言,血緣的識別,內(宮)外(戚)與男女之分,都在「有序」中;賞封的程序嚴密,專管皇族事務的宗人府、六部中的禮部固然要參與,皇帝也往往要以「朱批」裁決。
不少標榜爲歷史小說、歷史戲的創作,對皇帝和宗室的輩份、宮廷的禮制亂套,對歷史名人任意編造,就是因爲對清代秩序文化了解不多,對清史的涉獵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