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成年人消化不良,除了足三里(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往下約4指寬處),上下巨虛穴位(上巨虛,小腿部脛腓兩骨之間較大的空隙處;下巨虛,位於上巨虚穴下3寸)之外,再加上一個梁丘穴(膝蓋骨外側端,约三個手指左右的上方)。這個穴位在效果上比足三里快,是急救穴位。在腹痛劇烈、嘔吐劇烈時,可用兩個拇指大力度按住雙側梁丘穴,按住以後再震顫。如果想要效果更明顯,先點梁門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當臍中上4寸,距前正中線2寸),再點鳩尾穴(位於心窩正下方,最底下肋骨稍下處),接着是巨闕穴(上腹部正中線臍中上6寸處),再到神闕穴(稱肚臍眼,又名臍中);或者是左手點中脘穴(上腹部正中線臍中上4寸),右手拇指點梁丘穴,揉動梁丘穴的時候,點中脘穴。點住梁丘穴時,揉動中脘穴。在實踐當中,這兩個方法對一般的消化不良、腹部疼痛,還是有一定效果的。
針和灸是兩個概念
得了消化系統的病,比如腸胃病,也可以在推拿的基礎上用針灸,因為針灸快,節省時間。如果治傷疼病、神經系統的病、傳導系統的病,針灸的效果比吃藥快,如果能針灸和藥用同時進行,就更好了。
針和灸是兩個概念,針是針剌,灸是灸法。現在針法常見,灸法不常見,因為灸法比針刺麻煩,要找艾條,要點艾條,在穴位上邊烤,有些人適應不了,特別是在夏季,艾灸很熱,這個火本身就是熱的,夏季也是熱的,所以夏季得的腸胃病患,用針法比用灸法更適宜。
夏季腹部病或者胃腸病,針法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中脘、梁門。筆者一般是用三焦經的陽池穴(腕背橫紋中,當指伸肌腱尺側緣凹陷處)、梁丘穴;胃經的內庭穴(足背第2、3趾間,趾蹼緣後方凹陷處))。內庭這個穴位治胃疼,治胃的病引起的嘔吐、腹瀉,其次,還可選脾俞(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胃俞(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加上足三里等穴位。當然,個體有差異,不同類不可以相比,每人身體情況不同,接受針灸這個療法的能力就不同,所以這個方法不可能是百病皆宜。
嘔吐就不同了,一種情況是吃了不潔食物引起的,再一種是腸胃不舒,胃痙攣引起的,可以針承漿穴,用五分針針,惡心和嘔吐是相輔相成的,一惡心就嘔吐,這是自然的一個條件反射。所以,如果是惡心加嘔吐,一選承漿穴(面部下唇中,頦唇溝正中凹陷處),二選廉泉穴(頸前正中線喉結正上方,舌骨上緣凹陷處)。承漿穴是要直刺,廉泉穴是要上刺,手法上,一般是用捻轉法,少用提針。
胃部「嘈雜」吃苦瓜
胃部「嘈雜」,這是中醫的一個名詞,嘈雜就是說胃裏很難受,但是又講不出難受的滋味來,就是感到很不舒服。治嘈雜的辦法在夏季也是常見的,就是吃苦瓜,把苦瓜切成絲,炒着吃也可以,煮苦瓜湯亦可。
中藥方面,可用炒白朮、枳實、炒麥芽、神曲、炙雞內金、炙甘草煎湯,這個方法可以預防夏季的脾胃病,也可以治療小兒食積、打嗝、口裏發酸、肚子脹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