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文化自信讓孩子有「根」

國家的教育除了提升公民素質、孕育人才,重要的是讓人民認識歷史文化,找到自己的根,才能展現文化自信,建立國家的身分認同。

一位久不聯絡的朋友最近來信,說他後悔1992年時,為了孩子的教育,沒有和我一起回台。現在孩子大了,娶的都是外國人,不會講中文,如果母親不會講,孫輩當然更不會講。他哀嘆,為了孩子,他一生為人作嫁,現在老死他鄉,不知將來兒孫是否有中國的美德,來替他掃墓。

年輕人的民族自尊心去哪兒了

他說,他是念數學的,他想告訴也是念數學的孫子,南北朝時有個祖沖之,比歐洲早了一千年就算出圓周率是介於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知道一年是365.2428日,得出精凖的閏年率;他還重新做出已經失傳的木牛流馬,可以施機自運,不勞人力,比諸葛亮的更好用;他的千里船在新亭江試行時,可以日行百餘里……。可是孫子不要聽,也不信他的話,等他搬出李約瑟的《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來,孫子才點頭。他很悲憤,為何爺爺講的中國人成就,孫子不信,外國人講的才要信?

碰巧他在校園中遇見兩個台灣留學生,隨口問祖沖之的名字,竟然也不知道。他問,這是例外嗎?還是現在的年輕人已不知道祖先的光榮歷史了?我們的民族自尊心到哪去了?他要我去問,現在的大學生有多少人知道祖沖之?

我哪敢問?現在政府全力去中國化,古文不讀、中國歷史不教,學生沒機會認識祖沖之,遑論他的成就。這答案一定傷透老友的心。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一個民族不能沒有文化自信。文化是國家的身分認同,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它需要透過教育來傳播。現在的學生除了指南車、火藥和印刷術,幾乎講不出中國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鄭和下西洋是世界歷史的大事,美國作家李露曄寫了一本《當中國稱霸海上》。她說當鄭和的旗艦駛入非洲的港灣時,當地土著從沒看過這麼高、這麼大的船,他們的大腦竟然無法處理和解釋這個影像;現在非洲外島上,還有鄭和士兵的後裔。

我們的學生知道庫克船長發現了澳洲,不知道中國人更早就到過了澳洲,達爾文港有棵三百多年的大榕樹,倒下時,樹根露出了個土地公廟。

我們必須教孩子他是從哪裡來的,沒有民族認同的人是沒有根的人。當人民沒有根時,國家要依附在哪呢?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原刊於《天下雜誌》,獲作者授權發表。

洪 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