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簫隨筆

有說品簫如品茶,中國文化重視這個「品」字。在中國文化中,凡事着重領悟其深層的實質,稱之曰品,品就是用心去感悟。
-->

〈羅漢之心〉(選自唱片《嵩山聽禪》洞簫專輯)(洞簫:譚寶碩)

品簫如品茶。

有說品簫如品茶,中國文化重視這個「品」字。在中國文化中,凡事着重領悟其深層的實質,稱之曰品,品就是用心去感悟。如中國人喝茶叫品茶,喝茶不止是為了解渴,一杯茶內裏有環境氣氛、心情、友情,有風土、歴史、文化。聆聽洞簫音樂,不止是聽音樂旋律,還有很多內在的東西可以細細品味,所以說品簫如品茶。品味簫聲的優雅脫俗,品味簫者的內心世界,品味樂曲背後的人生故事,品味簫竹的高風亮節,一點一滴都是情趣,都是深深的觸動。藉着品簫傾聽内心的聲音,無論是聽人家演奏還是自己吹奏,洞簫帶给我們是心靈的呈現,是豐富的精神世界。

竹子是緣。

每根竹子,都應當珍惜,一根竹子是一份緣。採回來的竹子,須要耐心地把它存放幾年,等自然風乾之後,才拿出来做簫。依照每根竹子特性,決定這管簫的形態和音色,然后就把它做出来。音準、性能、音色当然要合乎音樂上的要求,然后在上面雕刻字畫、經文或者詩句。來自大自然的竹子,加上文化、藝術和修養,呈現天地人的和諧結合,這是自古以來的傳統。每一管簫,都有其獨特的性格,也留下製作者、吹簫者的人生經歷。每管洞簫的音色有其獨特性格,管徑比較粗者,通常帶有很重的滄桑韻味,出來的簫音,好像在傾訴人生。管身厚重者,簫音厚重,很稳重,像一個經歷豐富人生的壯年人。管身較细的洞簫,聲音比較清亮,性格率直活潑。每管簫都有不同的性格,簫者按樂曲不同的感情和內容來選用。

如果說世事真有緣分,人與竹相遇,就是一個緣。

竹若有情。

一根竹子,要經歷幾多風雨滄桑,才來到世間。一個人,在茫茫人海裏,要經歷幾多挫折,才會懂事。

生長在石頭山上,貧脊土地上的竹子,是最堅韌的,可以造出最好的洞簫。如果生長在肥沃的地方的竹,表面看來很豐盈飽滿,但是當水分揮發後,就變得乾癟脆弱,不能成材。如同做人一樣,生活過於優越,過於享樂,不能成就堅毅的性格,不能擔當重任。真正的成長,是在艱難挫折中學到的。

簫如其人 樂如其人

人養簫,簫養人。

洞簫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一根竹管,開幾個洞就是洞簫,就是這麼簡單的樂器,流傳了8000年。在簫聲裏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喜怒哀樂,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性格氣質。

只要一口氣吹落去,簫聲就會響起。所以簫聲體現了吹奏者的心,這就是簫如其人,樂如其人。

有老人家告訴我說:一根洞簫經過幾十年吹奏之後,竹裏面會變成血紅色。這是吹簫人的氣血凝聚在洞簫裏面了。我曾經試過,把吹奏多年的洞簫解剖,裏面的竹纖維的確是轉變為深啡色了。是否氣血所變,我們不用深究,即使是一片竹,一塊玉,一串念珠,只要用久了,便會變得晶瑩通透,溫暖潤澤。人性和物性融合,是我們民族的傳統。人養簫,簫養人,洞簫隨着每個人的愛護程度不同而呈現不同的光澤。所以只有人負簫,沒有簫負人。

-->

譚寶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