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譎雲詭的世道中做決策

決策學中「小中取大」準則──「採取行動時,肯定會得到保證回報水平,而將這個水平最大化,便能把風險降至最低而獲取最大利潤!」

今天跟大家探討的是筆者最重視的法則:「小中取大準則」。如用一般的說法,就是「凡事作最壞打算」,按股神巴菲特的格言:

「成功的秘訣有三條:第一,儘量避免風險,保住本金;第二,儘量避免風險,保住本金;第三,堅決牢記第一、第二條。」

但任何投資都必須先投入本金,就連買六合彩都要下注,投資哪可能沒有風險?就連持有現金,不作出任何投資都需要考慮機會成本問題!不論是有意識或是在潛意識下,思考風險是大家日常生活的常識,在前文選擇方法A的朋友,便是以風險為先的考慮基準。

容忍程度見高下

凡事作最壞打算的人,賭性較低;完全不願意接受風險的人,連賺錢的行動力都沒有。曾有心理學家探討,現時一些「宅男」或「毒男」的行為,便是因為不願接受風險,而不願投入人群,最終因循守舊。是否真的如此仍待探討,不過不願意承受風險卻期望得到成果,又或是承受風險能力低,但期望高的回報,這種落差是最折磨人的。

近年香港都發生了不少工運,當中常見的爭議點,是資金加薪低於某一個百分點便不能接受。如果員方要求加薪5%而資方願意加薪4.9%,落差是0.1%,又是否真的所有員工都不能接受?如果是4.8%又如何?探討這種加薪下限,往往是資方談判時的策略。尋找容忍極限,或稱為極值,便是作出「最壞打算」。選擇方法A,便是無論任何情況都有淨收入,簡單一點便是不願冒險。這個最低收入在決策學中稱為「保證回報水平」(Security Level),只要成功率夠高,便可追求多次重複的操作,獲得複息回報的效果。

決策學中「小中取大」準則──「採取行動時,肯定會得到保證回報水平,而將這個水平最大化,便能把風險降至最低而獲取最大利潤!」

在投資世界中,不少朋友會認為股票是較高風險,而美國十年期國債則被視為無風險的安全資產;而股票中,保證回報的公用股會被視為股票中最安全的投資標的,其次是高息股。有這種想法,主因是股票的回報主要來自兩部分,一是股息的回報、二是股價的增值。當股息愈穩定,甚至能穩定增長,可被計算的回報比例便較高,投資者較易掌握;但大多數股票的股息都是跟盈利表現掛鈎,而當盈利表現不明朗,投資者便較難掌握。而股價的增值,始終股價可升可跌,當中存在着更多不明朗因素,因此會被視為較高風險。

相比起買債券,最終可領取多少債息,買入時便已確定。特別是國債,買入時已清楚債息多少、回報多少,投資早可充分掌握。當然企債風險比國債高,主因是企業有倒閉風險,而國家違約的風險相對小得多。但參考近年南美的債務違約,甚至2011年希債危機事件!即使是日本國債,甚至美國國債,投資者都不宜掉以輕心。

多位計量分析大師,都喜用期權。近日貿易戰雲響起,計量分析大師索耐特日前亦接受CNN的訪問,為大家解局:

https://www.cnnmoney.ch/shows/newsmaker/videos/markets-were-lottery-thinking-mode-last-six-months

筆者同樣喜用期權,而且以先long後short的操作手法,務求令風險最少化,而利潤最大化。風險最大便是輸掉期權金,利潤卻按市況,往往有意外驚喜。期權的先long後short的操作,便是遵循小中取大的準則。

這種準則的優勢,在於臨場判斷時,不需要考慮其他多餘的事情。亦不需要就期望值問題,去計算主觀或客觀機率,亦不需要考慮狀況!最大的缺點,往往是別人冒風險而大賺時你只能小賺,心理上要忍受別人偶一為之的運氣來時,回報比你高。但長線下來,只要你的操作成功率夠高,便可以無視這些短期波動。

劉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