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文:〈波士頓:美國的「龍興之地」〉
8月20日(星期一)
晴空萬里,風和日麗,真是旅遊的好日子。我們準備步行也許是波士頓最著名的旅遊景點──「自由之徑」(The Freedom Trail)。其實這條路貫穿了市中心區大約14個著名、和美國獨立戰爭有關的歷史建築或景點,路程大約4、5公里。在1951年首先由一位記者提出,為當時的市長John Hynes所接受,數十年來已成為聞名遐邇的勝景了。
小徑由波士頓市內最大的公園Boston Common開始。並沒有人帶隊,只是自由行而已。我們酒店距離這公園大約3個街口,向北行10分鐘即至。公園頗大,由南至北的長度足有一個地鐵站之遙,南邊的站是”Boylston”,我們由南至北而行,北邊的站叫”Park Street”;如果人們從北邊Boston Common的Park Street地鐵站出發,左手邊遙望就可以看到一座巍峨而呈圓拱型頂尖的建築,就是第一個景點,原建於1795年的麻省議會大廈。
在公園內,似乎聚集了不少人群,有些遊客拿着地圖,像我們一樣,也有不少是年輕的背包客,相信這些人和我們的心思一樣,正在依照旅行的資料而逐一項目去看沿途的景物。
政治、文化與宗教的中心
第二項建築是「柏克教堂」(Park Street Church),這個小教堂就在地鐵站Park Street的對面,是一座褐色的小建築物,頂部樹立着一座高66公尺的白色尖塔,初建於1809年,聞說加裏森(William Lloyd Garrision)的第一篇有關奴隸制的演辭即發表於此,因而留名。
第三項是「國王小教堂」(King’s Chapel),建於1688年,是波士頓第一個聖公會教徒聚會之所;第四是富蘭克林雕像,這個雕像自然是紀念富蘭克林對美國革命的貢獻。我則想起一個疑問,波士頓為何對富蘭克林獨加垂青呢?第五是「舊街角書店」(Old Corner Bookstore),建於1712年,是美國當時大文學家愛默生(Emerson)、霍桑 (Hawthorne)及霍姆斯(Holmes)經常聚會之所。
第六項,「舊市議會」(Old State House),建於1713年,是英殖民政府管治之所。1766年,首次容許公眾觀察政府之運作之情況。1776年《獨立宣言》初次在麻州公開宣讀時,群眾就在議會東邊陽台下聆聽,現在已變成一間博物館。第七項,就在舊市議會的廣場上,有一塊以石板舖成的圓形圖案,是紀念1770年5名平民死於英軍之手的,史稱「波士頓大屠殺」(Boston Massacre)。
懷緬眾人起義之地
第八項,是「范尼爾廳市集」(Faneuil Hall Marketplace),市集以昆西市場(Quincy Market)為中心,這個市集是在1824至1826年間建築的,為當時市長命名,現在則變成美食街及商舖薈集之所了。至於「范尼爾堂」是在1742年建築,由商人范尼爾(Peter Faneuil)所建,是集市場及會議廳的場所,這裏曾是亞當斯(Samuel Adams)及其他革命家多次發表激昂演說之地,後來終於燃燒了美國獨立的熊熊烈火。
第九項,是「舊南會議屋」(Old South Meeting House),此屋建於1729年,在美國獨立戰爭前,此屋已成為眾革命者的熱烈討論之場所,在獨立戰爭期間,也成為眾人起義之地。現今此屋已成為一間博物館。
第十項,「保羅李維故居」(Paul Revere House),是波士頓最古老之屋,建於1680年,從1770至1880年此屋屬李維家。李維為波士頓居民,在1775年4月18日,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場戰爭中,因及時報道英軍的行蹤給革命軍,從而令革命軍嬴得勝利,因此立下大功,名垂青史。
第十一項「舊北教堂」(Old North Church),此教堂建於1723年,是波士頓最古老的教堂建築。此教堂有53公尺的尖塔,相傳李維曾去此擔任過敲鐘人,也因為如此,他在美英戰爭前夕,能叫人掛出信號燈傳遞訊號給革命軍,警告英軍從海上而來,因此引致戰爭勝利。
美軍勝利的紀念標誌
第十二項,「哥柏山墓園」(Copp’s Hill Burying Ground),首建於1660年代,在獨立戰爭期間,英軍曾用作防衛陣地,向「賓架山」(Bunker Hill)陣地的革命軍開火。
第十三項,「查爾斯鎮海軍碼頭」 (Charles Town Navy Yard),此碼頭建於1800年,為美國海軍提供停泊之所,現時則有憲法號軍艦停泊以及一間博物館。第十四,「賓架山紀念碑」(Bunker Hill Monument)高221呎,是紀念獨立第一次戰爭重大勝利的。
事實上,我們行至海軍船塢,早已筋疲力盡了,紀念碑雖然遙遙在望,但也沒有精力去參觀了。此「自由之徑」上各種景點通過波士頓市區中心,我們行色匆匆、浮光掠影;每一景點其實都值得深度遊,但我們哪有這麼多的時間呢!今天晚上還要去見一些老朋友呢!
遺下相機 耿耿於懷
在我們的回程中,我的Canon相機在超市掉失了,我們一星期來所拍的照片全部失去了,真可惜!離開Charles Town Navy Yard後,我們準備去一個叫North Station乘地鐵回酒店,乘地鐵之前,我們進去一間超市購買一些食物,Anita和Cedy入內購買,我在超市入口旁的櫥窗邊坐下,順手將相機放在我身旁,跟着將帽子蓋上。
不久,Anita在入口處大叫我,我們可以走了,我立刻拿起帽子就離開了,就留下了相機。乘地鐵回酒店的Boylston Station時,才想起相機留下來了;我立刻趕回超市,但已經不可挽救了,問那些黑人店員,根本不理我的詢問,只是搖搖頭走開。算自己倒霉吧,這相機已用了4年多了,款式已舊,是時侯多用手機,多拍照了。
故交知己 日趨零落
晚上6:30,Anita約了大學同學May去她的家中吃晚飯;她的家住得較遠,開車要45分鐘,她的丈夫Simon特來接我們。May在中文大學畢業,和Anita同系同班,教了幾年書,就移民波士頓;幾十年來都在波士頓公眾圖書館工作,前幾年才退休,隔幾年就回港一次,每次和一班同學聚首吃飯,和我們都算熟絡的。Anita是第一次來波士頓,May身體不佳,近年很少回港,大家極可能是最後一次見面了。
另外May還邀請了她在C中學的一位姓黃同事及其丈夫,因為Anita也在C中學教過兩年,大家認識,不過後來沒有聯絡。今次大家在美國見面敘舊,特別高興。此外,May家中住了一對來自中國的母子,母親大約40多歲,兒子13歲,男孩在華盛頓參加夏令營,之後來波士頓找May替他補英文,大概兩個月後回中國。
一張長枱,坐了9個人,大家既熟落又陌生,慨嘆時光不留人,不勝唏噓 ,近年故交知己日趨零落,憶舊及健康養生成為我們最主要的話題了。
晚飯後,又勞煩Simon開車送我們回酒店。在酒店,和嶺南碩士畢業的學生W聯系,她似乎今天才從歐洲回來,未知明天可否約會見面?失去了相機,始終耿耿於懷。
「北美四城遊」系列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