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8月24日開始將福島核污水排放入海,9天之後(9月1日)東京電力公司證實,福島第一核電站近海區域於8月31日的海水樣本中,首次測到含10貝克(Bq)的氚。東電強調測到的含量微不足道,未達到要暫停排放的數值,仍然安全。
東電排放核污水的計劃長達30年,到第九天就已測出氚。未來漫長日子到底有多安全,的確令人懷疑!
就在驗出海水含氚的同一天,日本農林水產大臣野村哲郎在公開場合把福島核電站排放的水稱為「污染水」,結果被首相岸田文雄怒斥,要求他道歉並收回言論。
日本排核水不道德 是非黑白不能顛倒
福島核電站排放的不是「核污染水」是什麼?難道是清潔水?可飲用水?有些為日本政府辯解的專家硬說排放的核污水無害,甚至可飲用。他們其實不用為日本政府辯護,他們應該做的,是游說日本政府把福島核污水留在本國循環再用,除了飲,還可作其他用途。這樣既可避免鄰國反對,又可物盡其用,何樂而不為?
正因褔島核電站的核污水已受污染,即使經過處理,唯仍可能造成遺害,日本政府才選擇用排放出海的方法,把核污水排出國門,減低自己風險,但卻把危害擴散到其他國家!這是完全不道德、不負責任的行徑。是非黑白,不能隨意顛倒,或因政治原因而捩橫折曲!
西方媒體用詞 洗白日本劣行
把日本排放入海的稱為「核污染水」,美歐媒體都曾經用過。《紐約時報》2019年12月23日的文章題目為〝Japan Wants to Dump Nuclear Plant’s Tainted Water. Fishermen Fear the Worst. 〞,〝Tainted〞就是污染。英國廣播公司(BBC )2019 年9 月10 日報道, 標題是〝Fukushima: Radioactive water may be dumped in Pacific 〞,雖沒有直用「污染」,但「放射性的水」就等於是受了污染。彭博今年7 月10 日報道,題目是〝Fears Over Release of Fukushima’s Tainted Water Persist 〞,也是用污染水來形容福島核電站廢水。
很明顯,用什麼去形容福島核污水,不純粹是新聞用語問題。西方傳媒間或用「核污水」,主要在2019 、2020 年。到2021 年4 月日本政府宣布決定把福島核污水排入大海後,美國國務院隨即回應表示支持,之後西方媒體就幾乎不再用「核污水」了,有稱之為「福島水」(Fukushima water )、核廢水( nuclear wastewater )、經處理的具放射性的水( treated radioactive water)。很明顯,這些用詞都是為了替日本的劣行「洗白」!
曾幾何時,核電安全問題在歐洲和美國引起極大爭議。1979年3月28日美國三哩島核電廠發生核泄漏事故,是核能史上第一次反應堆爐心熔毁事故。雖然事件沒有造成嚴重人命傷亡,但美國公眾對核電信心卻大受影響。在歐洲則掀起一股反核運動浪潮,綠色團體紛紛冒起,歐洲也出現形形色色的「綠黨」,其中德國的綠黨已成為該國一個主流政黨。
美歐聯手支持日本 政治表態反擊中國
到1986年蘇聯切爾諾貝爾核電廠因人為操作失當,4號反應爐爐心溫度升至攝氏4650度(太陽表面為攝氏5500度),核電廠承受不了巨大壓力而爆炸。這場核災遺害極深,出事核電廠周邊管制區範圍逾2000平方公里,多個鄉鎮從此消失。
兩次核電廠災難令美國和歐洲多國紛紛轉向「無核化」,放棄核電計劃、停建核電廠,其中德國反核態度最堅決。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難發生後,德國便擬定了2022 年全面淘汰核能的政策。其他如意大利、比利時和瑞士等國,也朝着逐步淘汰核能邁進。
西方興起的反核運動,於1980年代進一步走向反戰和大規模的群眾綠色運動。綠色意識形態關心的議題涵蓋環境保育、生態安全、大氣污染、核污染、極地污染等,這些都已成為西方社會主流。即使在公共政策上各國標準或有不同,但綠色價值觀則是共通的。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美國公開支持日本把核污水排放入海,歐盟則從8 月3 日起開始全面解除對日本食品的進口限制——從過去聞核色變、堅決反核,到現在公然為日本強行排放核污水入海背書,這種180度的大轉變極不尋常,令人難以理解。
歐盟向來對食品安全都訂下高標準、高要求;這次對日本食品包括海產的安全風險卻「欣然接受」、全面解禁,跟我們過去對歐盟的印象有極大反差!如此反常現象,唯一解釋就是歐盟緊跟美國,進而支持美國的忠實盟友日本。換句話說,這是政治表態及盟友間的「互相支持」,而不是按污染風險、食安風險而做的決定!
很明顯,美歐的一致行動是政治先行;而聯手支持日本,主要是反擊最大的反對者中國。由於要「反駁」中國指摘日本排放核污水入海,輿論上出現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論調。其中之一是日本排入海的福島核污水已經大量稀釋,對海洋污染根本無任何影響,而很多國家的核電廠同樣每天排放大量「核水」入海,日本做法並無犯規。
對此,多個媒體訪問核電專家,得出的答案大同小異,就是福島核污水與普通核電站的排水顯然不同,因福島核污水直接接觸了在高溫下熔化的3個核反應堆堆芯,因此水中含大量核輻射元素,有些元素濃度非常高。
來源方面,福島核事故是國際核事件中最高的第七級,即堆芯熔化損毁、放射性物質大量釋放;福島核事故的廢水來自事故後注入熔融損毁堆芯的冷卻水,及滲入反應堆的地下水和雨水。而核電廠正常運作流出的主要是工藝排水、化學排水、地面排水等,不應把兩者混為一談(綠色和平文章〈日本福島核廢水與一般核廢水有何不同?對人體和環境有什麼影響?〉,2021年5月4日)。
此外,評論界討論的另一焦點,是日本還有沒有其他方法處理核污染水?答案是:並非沒有其他辦法。不少專家都曾提出其他更有效、更能減少污染的方案,包括把核污染水變成水蒸氣排入大氣(耗資349億日圓)、沿地下管道排入地底深處(180億日圓)、電解處理(1000 億日圓)、固態化埋入地底(2431億日圓)。相比之下,直接將污染水排海僅需34億日圓,成本既是最低,也得到美國和歐盟支持,難怪日本可以放膽去做。
這次美歐日聯成一氣,可以不計過往在核政策上的分歧,槍口一致對外,主要原因是槍口指向的國家是美歐日的「共同敵人」中國。現在跟中國大陸採取同一措施禁止日本漁產入口的主要是香港、澳門。
國際政局重新洗牌 中日關係難向好
目前仍有12個國家或地區維持日本農產品進口禁令。中國雖無法阻止日本排放核污水入海,但應繼續監察各項指標,密切注視排放核污水水域內的變化。至於外交抗議和貿易禁令,是國際社會在利益問題上普遍採用的手法,日本過去也經常以食品安全為理由,禁止中國農產品進口,現在只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最近幾年日本跟隨美國對華政策,處處跟中國對着幹,這次中國極具爭議的污水排放議題為契機反擊,明顯是要在中日對峙之際爭取外交話語權,打擊日本的國際形象。說到底,中國在處理這次核污水排放事件中,也滲入了很多政治考量。國際政局大國之間重新洗牌,繼中美關係惡化,相信未來的中日關係也好不到哪裏!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