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旭暉:回應立法會衝擊 史維修辭勝張翔

沈旭暉指出,大學校長發言不是一種行禮如儀的社交工作,而是因為大學校長一方面具有「最建制的身份、待遇和社會地位」,另一方面能接觸最前緣的學生,理應最能諒解年輕人,擁有久違的同理心。

就7月1日衝擊立法會事件,多位本地大學校長相繼發表了公開信,其中,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教授和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教授的公開信,引起著名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的注意,他認為,兩封公開信反映了兩人截然不同的價值觀、政治智慧和同理心,尤其是修辭處理方面,史維明顯勝張翔一籌。

沈旭暉的理由包括:

一、史維的公開信最精采一句是“as pointed out by many, violence should be condemned”(「正如很多人指出,暴力應予譴責」)。「一方面,可以對譴責暴力的政府主旋律交代」。史維全文都是第一人稱的主觀視角,唯獨這句“as pointed out by many”,把「正如很多人指出」放在前設,修辭的重點明顯放在後文的「但是…」,「不但把譴責暴力在整個聲明的比重降至最低,而且間接只是在覆述外間已存在的意見、而那是客觀事實,結果不會被學生放在對立面,也顯示了自己對全局難得的獨立思考」。

二、史維的聲明處處以學生為受眾,特別是這一句:「我們社會需要正視,不少抗爭者進行這些行為時,都完全知道可能的後果,三思後依然繼續,而他們不少是年輕人和學生」,說明他們不是一時衝動。

三、史維指出,社會的”root cause"比暴力衝擊更值得關注,他使用第一人稱的”should",就是我們「應該」討論“root cause”,唯獨承認了存在這類深層次“root cause”矛盾,才有了大學參與調解、進行細緻研究的空間,然後史維再呼籲各方對話,也是為了處理這個“root cause”,就顯得具有前瞻性,而不是純粹和應政府的公關工程。

至於張翔的聲明,沈旭暉批評「一切彷如政府機器,毫無迴旋空間」,理由包括:

(一)第一句「立法會大樓日前發生的暴力事件」直接像官府般為事件定性,不像史維把「立法會大樓發生的事」和「正如很多人指出,暴力應予譴責」兩句分開,避免了「立法會暴力事件」定性的越俎代庖。然後又一句「破壞性的行動應予譴責」,那是直接以第一人稱發表主觀評論(「應」予譴責),不像史維通過「正如很多人指出」作一個客觀陳述,而且為自己後續顯示理解學生的訴求埋下伏筆。

(二)張翔的聲明隻字未提學生,文稿彷如政府新聞處,令人感覺冰冷而不帶人味,也把大學校長的身份混淆。

(三)張翔提倡對話,只是「相信各界都願意爲了更加美好的香港而求同存異」,更顯得由上而下,只是為了讓學生息事寧人,以為那就是「更加美好的香港」。

沈旭暉指出,大學校長發言不是一種行禮如儀的社交工作,而是因為大學校長一方面具有「最建制的身份、待遇和社會地位」,另一方面能接觸最前緣的學生,理應最能諒解年輕人,擁有久違的、而且剛好是政府官員在過去一個月完全顯示不到的同理心。社會衝突需要具公信力的第三方,「這正是比籌款、爭排名等,大學校長更重要的社會功能」,並不是純粹要為政府的立場背書。

因此,沈旭暉認為,科大學生會雖然拒絕與特區政府閉門對話,但所發的聲明不時援引史維校長的聲明,充分顯示史維的智慧得到正面回應,保留了當調解人的角色能量,這為科大在香港學界的地位,得分甚多。

參考資料:沈旭暉Blog:〈國際領袖的修辭:科大史維 Vs 港大張翔為案例〉

本社編輯部